多骨疽
多骨疽源于肾虚,疮疡长期肿胀溃破后又感受寒邪而发病;新生儿患此症是因胎元凝结所致,名为骨胀,治疗方法相同。
【注释】这种病症又叫剩骨、朽骨。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可能患病,多发于腮腭、牙床、眼胞、下巴、手足、腿膊等部位。有因肾虚的人,生疮后长期溃破,肿胀坚硬不消退,创口不愈合,外部被寒邪侵袭,与脓毒凝结在一起,借助人体的气血化生为多骨;还有刚出生的婴儿,身体肌肉中,按压时有像脆骨的东西,这是由于胎元形成时,精血交错导致的,等婴儿长大后,必定会在脆骨生长的部位,突然发肿生疽,等到溃破后,多骨脱出,创口才能愈合。有的多骨不断脱出,名叫骨胀,难以痊愈。以上两种病因,治疗方法相同,都适宜用隔附子饼艾灸,以疏通寒凝,使多骨尽快脱出。因为骨头属肾,遇寒就会凝滞,所以从热治疗。如果朽骨藏在里面,或流出臭脓,或流出涎泡,适宜撒黄灵药,用陀僧膏覆盖贴敷,让朽骨排尽,创口才容易收敛。肾虚且有轻微寒证的,服用六味地黄丸;肾虚且寒证严重的,服用桂附地黄丸,长期服用可以痊愈。由胎元凝结而成的,因先天禀赋虚弱,不可强行取出多骨,等待其自行破溃后再取出。
附子饼灸法(见首卷“灸法”相关内容)
黄灵药
陀僧膏(俱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六味地黄丸(见面部“雀斑”相关内容)
桂附地黄丸(见面部“颊疡”相关内容)
结核
结核的形状如同果核,在皮里膜外凝结而成,有的是因风火气郁引起,有的则由怒火湿痰导致。
【注释】这种病症生长在皮里膜外,凝结得像果核一样,质地坚硬且没有疼痛,由风火气郁结聚而产生。刚开始发作时会让人寒热交替,有表证的,用荆防败毒散解表;表症解除后,就服用连翘消毒饮。如果是湿痰与气郁凝结而成的,适宜行气化痰,用五香流气饮、千金指迷丸等辛凉药物治疗,结核自然会消散;如果误用苦寒的药剂,必然会导致破溃。有的服用药物后反而加重,说明病情将要溃破,不可强行消散,以免耗伤正气,适宜用透脓散。破溃后不愈合的,属于气虚,适宜用补中益气汤平和补益。外部治疗参照痈疽的肿疡、溃疡门。
千金指迷丸
半夏(制,四两) 白茯苓 枳壳(麸炒。各三两) 风化硝(三钱)
将这些药物一起研磨成粉末,用河水煮成糊状,搓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二钱,用白开水送服。
【方歌】千金指迷丸半夏,茯苓枳壳硝同砑,河水煮糊作成丸,消坚去核结痰化。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连翘消毒饮(见背部“酒毒发”相关内容)
五香流气饮(见胫部“黄鳅痈”相关内容)
透脓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补中益气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痼发
痼发都是由外感邪气引起的,在身体伸缩活动的部位常常形成病灶,表现为弥漫性肿胀、没有脓头,伴有寒热症状,四肢沉重,口渴烦躁加剧。
【注释】这种病症多发生在身体虚弱的人身上,是感受了天地间不正常的厉气而产生的,并非由体内病变引发。多生长在手、足掌心,或腰、腿、臀下等伸缩活动的部位,疼痛如同痛风,且伴有弥漫性肿胀、没有脓头,皮肤颜色淡红,怕冷发热,四肢沉重,烦躁口渴。初期适宜服用万灵丹发汗解表;如果肿胀仍不消退,必定要化脓的,适宜用托里消毒散,同时交替服用琥珀蜡矾丸;已经溃破的,参照痈疽溃疡门的治法治疗。
万灵丹
托里消毒散
琥珀蜡矾丸(俱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瘭疽
瘭疽这种病症原本由烟瘴之气引起,小的像粟米、豆子,大的像梅子、李子。刚开始生出红色的小点,接着变成黑色,会腐烂筋骨,疼痛没有止境。
【注释】这种病症又叫蛇瘴,在四川、广东等多烟瘴的地区有出现。刚开始是红色的小点,接着变成黑色,形状小的像粟米豆子,大的像梅子李子,在身体各个部位都可能长出来,疼痛剧烈,直连心口,会腐烂筋骨,溃破后流出的脓液像豆汁一样,当天擦干净,第二天又会满是脓汁,容易反复发作。刚开始出现时适合贴蟾酥饼;如果出现发冷发热交替的症状,适合服用黍米寸金丹,或者服用夺命丹也可以。如果红肿部位游走不定,用离宫锭涂抹,同时配合神灯照法熏照。溃破后如果出现脾虚症状,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用补中益气汤加黄连、麦冬治疗;如果服药后没有效果,或者流出稀水一样的秽浊液体,病情就属于不顺了。
蟾酥饼(见“疔疮”相关内容)
黍米寸金丹
离宫锭(俱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夺命丹(见背部“阴阳二气疽”相关内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3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3言情!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