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的向阳社区,空气里还飘着最后一缕桂花的香气。
派出所的小院里早早挤满了人,竹椅从屋里搬到了门口,周桂兰抱着咪咪坐在最前面,膝上放着一个竹编食盒,食盒盖缝里漏出金黄的桂花糕 —— 是她凌晨五点起来蒸的,特意放了蜜渍的桂花,说 “沉警官和衍警官喜欢甜口”。
旁边的张大妈手里攥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刚晒干的艾草,“给他们装在枕头里,办案熬夜能睡得安稳点”;刘大爷则提着一个工具箱,是他儿子淘汰的,“里面的扳手螺丝刀都齐,他们跑现场说不定能用得上”。
陆沉刚推开办公室门,就被这阵仗吓了一跳。周桂兰率先站起来,咪咪从她怀里跳下来,蹭了蹭陆沉的裤腿,发出 “呼噜” 声。
“沉警官,衍警官,你们可算醒了。” 老太太打开食盒,桂花糕的香气瞬间漫开来,糕上还印着小猫咪的图案,“这是我按咪咪的样子做的,你们尝尝,凉了就不好吃了。”
苏衍接过一块,咬了一口,甜而不腻,桂花的香气在嘴里散开,他想起中秋时老太太做的五仁月饼,眼眶微微发热:“周奶奶,您太费心了。”
张大妈这时走上前,打开布包,露出一面红色的锦旗,上面 “为民服务,尽职尽责” 八个金字绣得格外醒目。“这不是我和老刘两个人的心意,是社区三十多户居民一起凑的。”
她指着锦旗边缘的流苏,“这流苏是小雅她妈妈用旧窗帘改的,上面的字是社区小学的王老师写的,写了三稿才满意。” 刘大爷补充道:“之前暴雨救援、抓小偷、帮孩子们解决欺负人的事,大家都记在心里呢。” 陆沉伸手接过锦旗,锦旗的布料沉甸甸的,像是承载着整个社区的心意,他轻声说:“谢谢大家,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
“可不能这么说!” 周桂兰急了,拉着苏衍的手,指了指不远处的 5 栋,“我那相册要是被水泡了,我这后半辈子都不安心;还有刘波,要是你们没帮他找工作,他说不定又走歪路了。”
旁边的刘波也来了,穿着餐馆的白色工作服,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桶:“陆队,苏博士,这是陈老板让我带来的豆浆和油条,你们还没吃早饭吧?” 他的手上还沾着面粉,是早上帮着揉面时蹭的,“我现在每月能攒一千块给我妈买药,都是你们的功劳。”
上午十点,陆沉和苏衍决定最后巡查一次社区,小李和小赵也跟着,说是 “陪两位哥再走一遍”。从 2 栋老居民楼开始,这里是他们第一次抓刘波的地方,当时刘波躲在楼梯间,手里还攥着偷来的金项链。
“当时我还以为他是惯犯,后来才知道他是为了他妈。” 陆沉指着楼梯间的窗户,“那天雨下得大,他就是从这里翻进来的,后来我们帮他找了餐馆的工作,现在他每次见了我都躲着走,怕我提以前的事。” 苏衍笑着补充:“上次我去餐馆吃饭,他特意多送了一盘青菜,说‘苏博士吃点素’,其实是不好意思。”
走到艺术节广场,舞台还没拆,上面还留着孩子们合唱时用的小红旗。“还记得老方吗?” 小李突然说,“当时他拧松射灯螺丝,后来主动来修灯,现在他在社区物业找了份水电工的活,上个月还帮王奶奶修了洗衣机。” 苏衍点点头,目光落在广场中央的槐树上,“那天小雅他们唱《水调歌头》,灯灭的时候,大家一起开手机手电筒,像星星一样。”
最后走到暴雨夜救援的低洼地带,这里的积水早就退了,社区还特意修了排水渠,渠边种了几棵柳树。“当时王奶奶抱着相册,说那是她老伴唯一的念想。” 陆沉想起那天苏衍护着王奶奶,被木板砸到后背,“你当时后背流血了,还说没事,后来贴了半个月的膏药。”
苏衍愣了一下,然后笑了:“你当时脚被划了个口子,还坚持抬张爷爷去救护车,后来感染了,走路一瘸一拐的,还不让我说。” 两人相视一笑,旁边的小赵小声对小李说:“陆队和苏博士真是心有灵犀。”
回到派出所门口,公告栏前已经围了不少居民。陆沉拿出提前打印好的联系卡,卡片是淡蓝色的,上面印着两人的名字、电话,还有一行小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你们需要,我们都会赶来。” 苏衍拿出胶水,两人一起把卡片贴在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
小雅挤到前面,把一张联系卡小心地揭下来,贴在自己的书包上 —— 书包上还别着之前陆沉送的小徽章,现在又多了一张联系卡,她笑着说:“这样我有困难,就能立刻找到叔叔了。” 周桂兰则从口袋里掏出老花镜,把联系卡上的电话抄在日历上,日历上还记着 “沉警官生日”“衍警官喜欢吃桂花糕”,都是她平时偷偷记的。
下午两点,陆沉和苏衍收拾好行李,最后看了一眼派出所的小院 —— 院角的栀子花还在开,是周桂兰上个月移栽的,旁边放着居民送的小摆件:有小雅画的画,有张大妈织的毛线小警察,还有刘波送的苹果箱上的便签(上面写着 “谢谢叔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文途缉影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文途缉影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