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鹤堂的笑容加深了些,“我有个朋友是艺术评论人,开展那天硬拉我去的。说实话,本来不太情愿,但看到那组《胡同时光》系列后,觉得很值。您捕捉光影的方式很特别,尤其是那幅《夕照南锣》,几乎能让人感受到夕阳的温度。”
沈画倾惊讶于他记忆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那组画作是她花了整整半年时间,在北京各个胡同转悠,捕捉不同时间的光线效果创作而成的。其中《夕照南锣》确实是她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
“您过奖了。”她谦虚地说,但内心有一丝被理解的喜悦。
他们聊了约莫半小时,主要是关于艺术和建筑的话题。孟鹤堂知识渊博但不卖弄,见解独到却不偏激,交谈起来让人感到舒适。沈画倾发现自己难得地放松,甚至在他讲到一个客户要求把房子设计成“后现代与巴洛克风格结合体”的趣事时,轻轻笑出了声。
雨渐渐停了,阳光从云层缝隙中透出,透过咖啡馆的玻璃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沈画倾意识到时间不早,准备告辞。
“这些画,我真的很抱歉。”孟鹤堂再次表示歉意,“如果有什么我能补偿的,请一定告诉我。”
沈画倾摇摇头,“意外而已,不必放在心上。而且...”她顿了顿,“聊天很愉快。”
孟鹤堂的眼睛亮了起来,“那我能否冒昧地要个您的联系方式?也许...下次可以再聊聊艺术什么的。”
沈画倾犹豫了。平心而论,她对孟鹤堂的第一印象相当好。他英俊、礼貌、有学识,交谈起来也愉快。但正是这种好感让她警觉——她早已决定不再轻易涉足感情领域。
最后,出于礼貌,她还是与他交换了电话号码,但内心已决定不会主动联系。
然而孟鹤堂显然不打算止步于此。
第二天,沈画倾就收到了他的短信,问候的同时再次为前一天的事道歉。她简短回复后,对方又发来一条,问她是否知道城里新开的当代艺术馆。
沈画倾没有回复。
一周后,孟鹤堂又发来消息,说事务所拿到了一个艺术中心的设计项目,想请教她一些专业意见。这次沈画倾不好意思再无视,只得回复了几句建议性的意见。
令她意外的是,孟鹤堂并没有借此纠缠,而是礼貌地表示感谢后就不再打扰。这种分寸感让沈画倾放松了警惕,甚至有一丝莫名的失落。
又过两周,沈画倾在美院附近的画廊偶然遇到了一位收藏家朋友,交谈中对方突然向她身后招手。她回头,看见孟鹤堂微笑着走来。
“周先生,沈老师,真巧。”他自然地打招呼,仿佛这次相遇纯属偶然。但沈画倾敏锐地察觉到太过巧合了。
果然,在与收藏家朋友交谈过程中,孟鹤堂适时地提到即将举办的建筑与艺术跨界论坛,并自然地邀请两人参加。收藏家朋友欣然答应,沈画倾也不好当场拒绝。
论坛当晚,孟鹤堂表现得体而专业,他的演讲尤其给沈画倾留下深刻印象。他展示了一个将传统水墨画意境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案例,讲述如何捕捉画中的“留白”与“气韵”,并将其转化为空间设计语言。
演讲结束后,他找到站在会场后排的沈画倾。
“沈老师能来,我很荣幸。”他说,眼睛里有着明亮的光彩。
“演讲很精彩。”沈画倾诚实地评价,“特别是关于虚实转化的那部分。”
“灵感来自于您的《胡同时光》系列。”孟鹤堂微笑道,“那组画让我开始思考空间与光影的关系。”
沈画倾感到心跳漏了一拍。这种专业上的共鸣比任何恭维都更能打动她。
然而就在这时,一段不愉快的记忆突然闯入脑海——前任男友最初也是被她的才华吸引,称赞她的画作如何令他震撼,但最后却指责她“太过沉浸于艺术世界,不懂现实生活”。
“我想起来了,还有个约。”沈画倾突然说,语气变得疏离,“先告辞了。”
没等孟鹤堂回应,她转身快步离开,留下他困惑地站在原地。
此后,孟鹤堂又尝试联系了几次,邀请她参观建筑展或新开的画廊,但沈画倾总是以忙碌为由拒绝。她甚至考虑过更换电话号码,但又觉得太过小题大做。
深秋的一天,沈画倾接到美院教务处的电话,说是有位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代表想邀请她参与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希望面谈细节。不疑有他,她答应了会面。
当在约定地点看到孟鹤堂时,她立刻明白自己中了圈套。
“我很抱歉用这种方式邀请您。”孟鹤堂开门见山地说,表情诚恳中带着忐忑,“您一直拒绝我的邀请,但我真的有个合作提案,觉得您可能会感兴趣。”
沈画倾本想立刻离开,但职业素养让她留了下来。“请说。”
孟鹤堂拿出一份计划书,详细解释了一个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项目。他所在的团队中标了该项目,希望邀请一位艺术家合作,将公共艺术融入建筑设计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