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老豆有些惆怅的样子。
在船厂的屋子里,牛野突然问了厂长一个极其跳跃的问题,“你手里有造好的小型快船吗?”
厂长有点懵侧,他好久才反应过来,闷声说了一句,“没有!”
“能买到二手小船,然后快速做出来吗?”,牛野继续进攻。
“装多重的?”,厂长问。
“166石(越十吨)”
“那江边有的是,沙船和货运二手很多”
牛野不说话了,自己开始写写画画,半个时辰后,他拿出了一个小船的图纸。
留野画的是一艘小型古代三体船,基于清朝造船技术所能实现的真实船舶构型。
船体结构:细长与稳定的结合
这艘三体船的主船体极为细长,比例约为1:7,即船长大约是船宽的七倍。这样的设计大幅降低了水的阻力,使船在航行时更加轻快敏捷。细长的船身减少了兴波阻力,适合在近海、江河入海口或风力稳定的海域快速穿行。
两侧各有一个小型浮船(舷外支架),它们不仅是辅助浮力装置,更是稳定船体的关键。当主船体在风浪中轻微摇摆时,两侧的浮筒能提供额外的平衡支撑,防止船只侧翻。这种“一主两辅”的三体结构,比传统单体帆船更稳,又比大型三体船更灵活,非常适合快速贸易、巡逻或快速运输。
帆装设计极为狂野,主船体上有两道高大的风帆,是中式硬帆(纵帆),能够根据风向灵活调整角度,最大化利用风力。
两侧的浮筒上各有一面小帆,是三角帆,用于在侧风或微风时提供额外的推力。
老海员和厂长都是精通航海之人,他们一看就知道这样的帆装布局,使得整艘船在顺风、侧风甚至一定程度的逆风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的航速。相比传统的单体帆船,三体结构让风帆的布局更加灵活,减少了帆与帆之间的干扰,提升了整体的受风效率。
牛野说道:“以我们的造船工艺,建造这样一艘三体船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购买两大,两小,四条二手船。
其次,两大做主体前后牢固拼接,它们的两个主桅杆继续沿用。
然后通过硬木从左右连接两个小船,同时把两个小船的风帆改为大型三角帆。
两个小船和大船中间可以走人,用来操作小船的风帆,甚至可以让两个人直接就住在小船里。
这样一条船,出海只要十个人,运十吨货物,极速来回!”
厂长看着这样的设计,感叹道:“这么小的船,四面风帆,硬帆能吃大风,三角帆能吃侧风,速度绝对极快!感觉真造出来,顺风能跑出10节,逆风也有4节。”
“买二手船,改造压浪船首,制作三体船,要多少时间,多少银子?”,牛野直截了当。
“你们的大船还在赶工,我目前人手不足,但我可以帮你找一个小船厂,估计500两可以把买四条二手船和改造,全部在三十天里做完。”,老厂长挺实诚。
当天晚上,就在第二造船厂定下了第一个二十吨级三体船的订单。
到此,妈祖军自有资金剩下5100两白银。
三月的夜,船厂的木料气息混着海风的咸涩,牛野裹着粗布被子,和陈老豆挤在一张窄床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终于忍不住开口:“老豆,刚花五百两银子造那三体小船,你不问问我为啥要造它?”
陈老豆眯着眼,嘴角挂着笑,却没立刻回答。牛野以为他没听见,正要再问,老人却慢悠悠地吐出两个字:
“兰芳。”
说完,翻了个身,鼾声顿时响起。
牛野愣住了,盯着陈老豆的背影,心里一阵翻腾。
是的,兰芳有黄金,路途遥远,海盗横行,商船往返一次风险极大。 可牛野准备用小型三体船,以极快的速度,在八月前快速往返一次,还要用枪械换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老头……真逆天了。” 牛野在黑暗里喃喃自语。
按照他的计算,东澳岛每个月能造三十把神射步枪,四月,五月,六月,就能造出九十把,能换回5400两白银或者黄金,足够他们买货用了。
想着,想着,他就睡觉着了。
1802年的四月,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轻轻拂过东澳岛的礁石与沙滩。一艘艘帆船缓缓靠岸,船帆上还挂着旅途的风尘,甲板上却挤满了兴奋的人群——东澳岛迎来了第一批大规模移民。
码头上人声鼎沸,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女人们提着行李张望新家,男人们则互相拍着肩膀,大声谈论着未来的打算。而在这群新来者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同生共死号”那90名船员及其家属。他们曾在这片海域上漂泊多年,如今终于决定扎根于此。
老村长站在村口的老榕树下,眯着眼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脸上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他活了大半辈子,见过太多东山的人离开小岛去谋生,却很少有人回来。这些年,岛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屋一座座空置,连海风都显得格外寂寥。可今天,岛上的炊烟又重新密集起来,孩子们的笑声重新回荡在巷弄间,老村长高兴得合不拢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800年之龙腾四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1800年之龙腾四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