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印度洋,这片被称作"季风之海"的广阔水域,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在19世纪,它更是全球贸易与权力的生命线,其波涛之下涌动着帝国的财富密码,其沿岸城市的兴衰皆系于这条"海上生命线"的每一次律动。
印度洋北接南亚次大陆与阿拉伯半岛,东临东南亚群岛,西濒非洲大陆,南望南极洲。它通过马六甲海峡与南海相连,经霍尔木兹海峡通往波斯湾,借红海-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更以好望角航线连接大西洋。这片386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疆域,将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紧紧捆绑在同一个贸易网络之中。
印度洋的主要海域包括:
- 阿拉伯海(连接印度与中东)
- 孟加拉湾(贯通印度与东南亚)
-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东西海岸的咽喉)
- 波斯湾(全球石油命脉的前身)
印度洋的季风与洋流,直接决定着19世纪诸多沿海城市的命运:
1. 孟买(印度)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东方门户",孟买凭借印度洋季风带来的稳定航运条件,成为棉花出口、鸦片贸易和东方香料的中转站。未来,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其地位更因欧洲至亚洲航程缩短而暴涨,成为大英帝国在印度洋最重要的金融与航运中心。
2. 加尔各答(印度)恒河三角洲的天然良港,依托孟加拉湾的贸易网络,成为鸦片贸易集散地和英国对东亚贸易的中转枢纽。19世纪中叶,每年经此运往中国的鸦片价值超过500万英镑(两千万两白银),直接支撑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利润。
3. 开普敦(南非)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这里是欧洲至印度洋航线的必经补给站。好望角的风暴与洋流让每一艘过往船只都必须在此停泊,使其成为大英帝国控制非洲南端的关键军事与贸易基地。
4. 科伦坡(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洋航线上的"明珠",凭借其深水港和季风避风港的优势,成为英国茶叶贸易和海军补给的重要节点。19世纪,科伦坡港的茶叶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
这片海洋,是大英帝国的"印钞机"
印度洋航线对19世纪大英帝国的财政收入影响堪称决定性。据统计:
1. 鸦片贸易(1840-1880年)通过印度洋各个码头运往中国的鸦片,每年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创造超过1000万英镑的收入(相当于4000万两白银),占英国对华贸易顺差的70%以上。这些利润直接支撑了英国从中国购买茶叶、丝绸和瓷器的资金循环。
2. 印度原材料出口印度洋航线让英国得以将印度的棉花、黄麻、茶叶、香料以低成本运往欧洲。1850-1900年间,印度对英国的原材料出口额增长近20倍,其中棉花占英国纺织业原料的70%,茶叶占英国国内消费的90%。
3. 苏伊士运河效应(1869年后)运河开通后,印度洋航线成为欧洲至亚洲最短路径,英国至印度的航运时间从120天缩短至30天,运费降低60%。这使得英国对印度的控制更加紧密,印度对英国财政的贡献(包括税收、贸易顺差)在1870年代达到每年超过4000万英镑(相当于一亿六千万两白银的收入)。
4. 海上霸权维护成本英国为维持印度洋霸权,每年投入数百万英镑用于海军基地建设、舰队巡逻和殖民地行政管理。但相比印度洋贸易带来的收益,这些支出堪称"一本万利"。
印度洋的季风规律直接影响着英国的全球战略。夏季的西南季风推动船只从非洲、阿拉伯半岛驶向印度,冬季的东北季风则让返航欧洲的船只顺风而行。19世纪的气象学研究甚至成为英国海军部的机密课题——谁能更精准地预测季风,谁就能掌控贸易节奏与军事部署。
正如英国首相迪斯雷利所言:"谁控制了印度洋的季风,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的钱袋子。" 这片蔚蓝的海洋,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维系日不落帝国繁荣的无形命脉。当印度洋的波涛拍打着孟买与开普敦的码头时,大英帝国的财富正随着每一次潮汐涌向伦敦的金融城。
但这一切,都将因为25条飞剪船而改变,这是二十五条吸血的鲨鱼,它们在这片大洋开始了战斗巡航。
1808年6月,印度洋的海风裹挟着咸涩与躁动。妈祖军的25条飞剪战斗帆船如离弦之箭,分别由陈老豆、陈阿发、李海、林老和赵大带领,悄然分散在印度洋的五大战略区域,一场针对英国商船护航队的伏击战就此拉开帷幕。
陈老豆率领着他的5条战舰,负责从绕过好望角开始的海域。这里是从欧洲前往亚洲的重要通道,英国商船往来频繁。六月中旬的一天,海面上雾气弥漫,陈老豆站在船头,眯着眼眺望远方。突然,了望手大喊:“发现英国商船队!”陈老豆嘴角上扬,下令战舰悄悄靠近。他们利用晨雾的掩护,像幽灵一样穿梭在商船之间。当接近到合适距离时,飞剪船突然加速,冲向英国商船。英国护航舰队急忙迎战,但陈老豆早有准备,战舰灵活转向,避开敌方炮火,专挑商船下手。一艘艘英国商船被击中,有的起火燃烧,有的缓缓沉没。此役,陈老豆的战队俘获了5条英国商船,击沉2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800年之龙腾四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1800年之龙腾四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