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基地转移的风波,在陆信掷地有声的“护根”宣言中暂告段落。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份坚守需要更强大的实力来支撑。降低成本不能依靠牺牲根基,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向技术创新的深水区要效益,要竞争力。星火科技未来的重量,必须压在自主创新的脊梁上。
压力,如同无形的磐石,沉甸甸地压在研发中心,尤其是“星火视界”MicroLED 项目组每个人的心头。张师傅那灵光一闪解决的边缘光散射问题,只是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障碍。真正的巅峰——实现高亮度、高色域、低功耗且具备成本竞争力的量产型 MicroLED 显示屏,依旧遥不可及,尤其是核心的发光材料效率和巨量转移良率,如同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深夜的实验室,依旧是灯火通明。周明双眼赤红,盯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数据流,声音沙哑得像是砂纸摩擦:“不行,还是不行!红色磷化物的量子效率卡在百分之十八上不去了,这已经是现有材料体系的极限!还有,看看这转移良率,万分之九千五百?听起来很高?可对于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颗微米级芯片的显示屏来说,这百分之五的失效点,就是屏幕上无法容忍的、刺眼的‘星空黑洞’!”
李工疲惫地揉着太阳穴,面前堆满了废弃的芯片样本:“封装结构也面临挑战,散热、光萃取效率……传统的方案似乎都走到了尽头。我们好像……被锁死在一个透明的天花板下面了。”
一种近乎绝望的焦躁在实验室蔓延。他们仿佛一群被困在技术迷宫里的探险者,每一个看似有希望的岔路,最终都导向了死胡同。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苏宁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上面是几杯冒着热气的咖啡和一些三明治。她看着一张张写满疲惫和挫败的脸,心中了然。
“都凌晨两点了,先补充点能量吧。”她将咖啡递给周明和李工,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把自己绷得太紧。”
周明接过咖啡,苦笑着摇摇头:“苏总,不是我们想绷着,是时间不等人啊。竞争对手不会因为我们遇到瓶颈就放慢脚步。如果我们不能在下一代显示技术上取得突破,之前所有的投入,包括陆总力排众议保下的生产基地,都可能……失去意义。”
苏宁没有直接回应他的焦虑,而是走到一块写满了复杂公式和材料结构图的白板前,目光落在其中一个被圈出来、打了多个问号的区域——那是关于新型发光材料的探索方向。
“我最近在看一些跨学科的文献,”苏宁缓缓开口,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引导,“材料科学领域,有一个方向很热,叫‘钙钛矿’。不是地质学那个,而是指一类具有特定晶体结构的材料,它在光伏领域已经展现了惊人的光电转换效率。”
周明和李工都愣了一下,有些不明所以。光伏和显示,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
苏宁转过身,看着他们,眼神清亮:“我在想,既然钙钛矿材料在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上如此高效,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能设计出合适的钙钛矿结构,利用电场激发它发光,其发光效率、色纯度,会不会也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甚至,它的溶液加工特性,能否为我们绕开昂贵的真空沉积和复杂的巨量转移工艺,提供一种全新的、更低成本的技术路径?”
“钙钛矿……电致发光?”周明喃喃重复,作为一名资深技术专家,他立刻捕捉到了这其中蕴含的颠覆性可能,但惯性思维让他第一时间提出质疑,“可是苏总,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是出了名的难题,尤其是在蓝光领域,寿命远远达不到商用要求。而且,将其与成熟的 MicroLED 驱动背板结合,界面问题、电荷注入效率……这些都是未知的无人区!”
“正因为是无人区,才可能藏着别人没发现的宝藏。”陆信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不知何时也过来了,显然也并未入睡。他走到苏宁身边,目光扫过白板上那些艰涩的符号,“我们一直想在别人的赛道上追赶,修补补,永远慢人一步。为什么不能尝试换条赛道,甚至自己开辟一条新路?钙钛矿-MicroLED 复合架构,听起来是天方夜谭,但星火科技,不就是从‘天方夜谭’里诞生的吗?”
陆信的话,像一记重锤,敲碎了周明和李工脑海中那层无形的“天花板”。是啊,跟随永远无法超越,唯有颠覆性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突围!
一种混合着恐惧与兴奋的战栗,掠过周明的心头。他猛地站直身体,眼中的疲惫被一种近乎狂热的科研激情所取代:“干了!与其在死胡同里打转,不如赌一把,闯一闯这片‘无人区’!”
新的方向确定,整个研发中心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全力冲刺。这不再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而是一场从理论基础、材料设计、工艺实现到器件集成的全方位革命。实验室里的灯光,彻夜长明。失败,成了家常便饭。某种配方的钙钛矿材料在空气中几秒钟就降解了;另一种结构在通电后发出耀眼的光芒,却仅仅维持了数小时就彻底熄灭;与 MicroLED 背板集成的界面处,电荷像是遇到了天堑,无法有效注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八零搞事业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我在八零搞事业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