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国子监,蝉鸣渐起,藏书楼前的老槐树已枝繁叶茂,浓密的树荫为学子们撑起一片清凉。每日辰时,讲堂内都会坐满身着长衫的学子,听国子监博士讲授经史子集 —— 这日,主讲《管子》“轻重篇” 的,是年逾六旬的刘博士。
刘博士手持书卷,摇头晃脑地念道:“‘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此乃《管子》中治国理财之要义,诸位可知,如何将此理用于民生?”
讲堂内瞬间安静下来,学子们纷纷低头思索。这些大多出身世家的子弟,虽熟读经典,却鲜少接触实际民生,一时竟无人能答。坐在后排的李逸,却微微皱起了眉 ——《管子》“轻重篇” 讲的是商品供需与价格的关系,这与他经营 “逸品轩” 时的定价策略,简直不谋而合。
“学生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逸起身拱手,声音清亮,打破了讲堂的寂静。
刘博士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李公子但说无妨。”
周围的学子们纷纷侧目,眼神中带着几分好奇与轻蔑 —— 他们早已听说,这个 “破格旁听” 的商人子弟,不懂骈文韵律,却总爱说些 “市井之事”,今日倒是要看看,他能说出什么花样。
李逸走到讲堂中央,从容说道:“先生方才所言‘物多则贱,寡则贵’,学生以为,可从商情中见真章。去年‘逸品号’从真腊国带回一批香料,其中沉香因产量稀少,仅得五十斤,学生便将其定价为每斤二十贯;而胡椒产量达五百斤,便定价为每斤两贯。结果沉香虽贵,却因‘物稀’被权贵争相购买,三日内售罄;胡椒虽廉,却因‘物多’供过于求,最终需降价至每斤一贯五,才勉强卖完。”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后来学生调整策略,将剩余的胡椒与其他香料混合,制成‘熏香包’,既减少了单一胡椒的存量,又创造了新的商品,最终不仅卖光了胡椒,还多赚了三十贯。这便是‘散则轻,聚则重’—— 将过剩的货物‘散’作他用,便能改变其‘轻贱’的处境;将稀缺的货物‘聚’于一处,便能凸显其‘贵重’的价值。”
这番话,没有引用半句圣贤语录,却用实实在在的商例,将《管子》的抽象理论说得透彻明白。刘博士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抚须点头:“好!好一个‘商情见真章’!李公子以实践解经典,比空谈义理更有说服力,老夫自愧不如!”
周围的学子们也愣住了 —— 他们从未想过,晦涩的经典竟能通过 “卖香料” 来解读,更没想到,这个 “商人子弟” 的见解,竟比他们这些 “饱读诗书” 的世家子弟,还要透彻。
唯有坐在前排的几位保守派子弟,脸色不太好看。吏部侍郎家的公子赵恒,更是低声嘲讽:“不过是些市井买卖的伎俩,也敢拿来解读圣贤经典,真是有失体统。”
李逸听到了却不恼 —— 他知道,要改变这些人的偏见,不是靠争辩,而是靠实力。
几日后,讲堂论 “水利”。主讲的王博士谈及 “关中灌溉不足,常有旱情”,感叹道:“昔年郑国渠、白渠虽能解燃眉,却因水车效率低下,每逢春耕,仍有半数农田缺水。诸位可有良策?”
学子们再次陷入沉默。水利之事,涉及工程建造,他们大多只在书中见过 “水车” 二字,哪里懂什么改良之法?
就在王博士面露失望时,李逸再次起身:“先生,学生曾在逸品学院的种植班,与老农探讨过水车改良之法,或许能解关中灌溉之困。”
“哦?” 王博士眼中一亮,“李公子有何良策?”
李逸走到讲堂一侧的白墙前,拿起炭笔,迅速画起了水车的草图。他先画了传统的龙骨水车,标注 “需四人踩踏,每日灌溉十亩”,随后在水车的转轴处,加了一组齿轮,又在齿轮旁画了一个 “脚踏转盘”,标注 “齿轮传动,一人可抵两人力,每日可灌溉十五亩”。
“先生请看,” 李逸指着草图解释,“传统水车需多人同步踩踏,力量分散,效率低下。若在转轴处加装齿轮,让‘脚踏转盘’与齿轮联动,一人踩踏转盘,齿轮便能带动水车转动,且齿轮可放大力量,一人之力堪比两人。学生曾在试验田试用过改良后的水车,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五成,原本四人才能灌溉的农田,如今两人便可完成。”
王博士凑近草图,仔细看着齿轮的结构,又用手指模拟了传动过程,激动地说道:“可行!此法定然可行!齿轮传动之妙,老夫竟从未想过!若能在关中推广此法,灌溉难题定能大大缓解!”
讲堂内一片哗然,连之前嘲讽李逸的赵恒,都忍不住凑上前,盯着草图若有所思。李逸的 “异类”,似乎渐渐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 他不懂骈文,却能解决实际问题;他出身商人,却比世家子弟更懂民生疾苦。
但保守派子弟们,仍不愿承认李逸的价值。几日后,国子监举行 “策论比试”,题目为 “论关中民生改善之策”,赵恒故意当众说道:“李公子向来擅长‘实操’,不如今日也写篇策论,让我等见识见识,商人子弟的文章,是否也如‘卖香料’般‘实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