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国子监,暑气渐浓,唯有藏书楼后的竹林透着几分清凉。这日清晨,苏瑶身着淡绿色襦裙,提着食盒,沿着竹林小径缓缓走来 —— 其父苏定方受李治委托,调研国子监学风,特意让她先来打探情况,顺便给在国子监旁听的李逸送些解暑的绿豆汤。
刚走到讲堂外,便听到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苏瑶停下脚步,透过窗缝往里看,只见李逸正站在讲堂中央,手持炭笔在白墙上画图,周围围满了学子。
“诸位请看,这是‘曲辕犁’的改良图。” 李逸指着图上的犁头,声音清亮,“传统犁头沉重,需两牛牵引,且深耕时易翻土不均。若将犁头改为弯曲状,减少与土壤的摩擦,再在犁杆处加一个‘调节木栓’,便可根据土壤硬度调整深耕深度,只需一牛便能牵引,效率比原来提高三成。”
学子们纷纷点头,连之前对李逸颇有微词的赵恒,都忍不住问道:“李公子,这改良后的曲辕犁,真能在关中的土壤上使用吗?”
“当然可以。” 李逸笑着点头,“逸品学院的种植班已在试验田试用过,不仅适合关中的黄土,还能在江南的水田使用。若能推广,百姓种田能省不少力气。”
苏瑶站在窗外,心中满是敬佩。她本以为,李逸不懂古文,在国子监不过是 “凑数”,却没想到他竟能从百姓的耕作需求出发,将枯燥的农具改良讲得如此生动。比起那些只会引用 “民为贵” 却不知百姓如何种田的学子,李逸的见解,显然更贴近民生。
“苏姑娘?你怎么站在这里?” 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苏瑶回头,只见李逸不知何时走了出来,手中还拿着那幅曲辕犁的草图。
“我…… 我是替父亲来调研国子监学风的,顺便给你送些绿豆汤。” 苏瑶脸颊微微泛红,连忙将手中的食盒递过去。
李逸接过食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两碗冰镇的绿豆汤,还冒着淡淡的凉气。“多谢苏姑娘,这天气喝碗绿豆汤,真是解暑。”
两人沿着竹林小径缓缓走着,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方才在讲堂,你讲的曲辕犁改良,很有道理。” 苏瑶轻声说道,“我父亲常说,治国要‘知民情、解民忧’,可朝中很多官员,连百姓如何种田都不知道,又怎能解民忧呢?”
“苏将军说得对。” 李逸点点头,“我在逸品学院时,常和老农聊天,才知道他们种田有多辛苦。改良农具、推广种植技术,看似是小事,却能实实在在帮到百姓。”
从那以后,苏瑶便常以 “调研学风” 为由,来国子监找李逸。有时是送些解暑的汤水,有时是带来长安城内的新鲜事,两人课后便会一起前往 “逸品轩” 的后院,在那棵老槐树下聊天。
“苏姑娘,你知道吗?其实咱们生活的大地,是圆的。” 这日午后,李逸坐在槐树下,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就像一颗圆球,咱们站在上面,之所以感觉不到它是圆的,是因为它太大了。西域的商队说,他们曾见过有人从东方出发,一直向西航行,最后又回到了出发的地方。”
苏瑶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大地是圆的?这也太神奇了!我一直以为大地是方的,天是圆的,像个盖子盖在大地上。”
“这是西域商队传来的知识,我也只是听说。” 李逸笑着解释 —— 他不敢说出 “现代科学”,只能将这些常识归功于 “西域商队”。
“那你之前说的‘病菌致瘟疫’,也是西域商队传来的吗?” 苏瑶好奇地问道。之前李逸曾告诉她,瘟疫并非 “上天降罪”,而是由微小的 “病菌” 引起,只要勤洗手、喝开水、隔离病人,就能减少瘟疫的传播。
“是啊。” 李逸点点头,“西域商队曾在遥远的西方见过一场大瘟疫,他们就是用这些方法控制住的。若是咱们大唐遇到瘟疫,也能用这些方法保护百姓。”
苏瑶眼中满是崇拜:“李公子,你知道的真多。不像我,除了读书、绣花,什么都不会。”
“苏姑娘太谦虚了。” 李逸看着她,认真地说道,“你教我的朝堂礼仪、古文写作技巧,都很有用。上次写策论,若不是你教我如何用‘之乎者也’调整语气,恐怕连半文半白的风格都写不出来。”
原来,苏瑶知道李逸不懂古文,特意找来《古文观止》,逐字逐句地教他古文的语法和韵律。从 “焉”“矣”“也” 的用法,到骈文的对仗技巧,苏瑶讲解得耐心细致,李逸也学得认真。
两人就这样,在 “逸品轩” 的后院,互相学习,互相陪伴。李逸给苏瑶讲 “地球是圆的”“病菌致瘟疫” 等现代常识,拓宽她的眼界;苏瑶则教李逸朝堂礼仪和古文写作,帮他更好地适应国子监和朝堂的环境。夕阳西下时,两人并肩坐在槐树下,看着晚霞染红天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