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长安,夜幕来得格外早。酉时刚过,街上的行人便渐渐稀少,唯有西街的评书茶馆和皮影戏棚前,还聚集着零星的百姓。李逸陪着苏瑶从 “逸品轩” 出来,恰好经过一家皮影戏棚,只见棚内用油布围出一方小空间,一盏昏黄的油灯悬在中央,皮影艺人操控着驴皮剪影,在白布上投射出模糊的人影,配着简单的唱词,台下的观众多是孩童,看得津津有味,成年人却多是站着看一会儿便摇头离去。
“如今百姓的娱乐,也就只有评书、皮影这些了。” 苏瑶轻声说道,“评书多讲些江湖故事,皮影戏的画面又模糊,内容也多是老掉牙的神话传说,难怪成年人不爱看。”
李逸点点头,心中若有所思。他穿越前,电影、电视等娱乐方式随处可见,可唐朝百姓的娱乐生活却如此单一。皮影戏虽有 “影像” 的雏形,却因设备简陋、内容陈旧,难以满足大众需求。若是能改良皮影戏,让画面更清晰、内容更丰富,说不定能成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既让百姓消遣,又能传递知识 —— 这不正是 “寓教于乐” 吗?
“苏姑娘,我有个想法。” 李逸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咱们可以改良皮影戏,在‘逸品轩’旁开一家专门的影阁,用多盏灯笼聚光,让画面更清晰;再制作些历史题材的皮影戏,配着旁白和音乐,既能让百姓看得开心,又能让他们了解历史,你觉得如何?”
苏瑶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太好了!若是真能做到,百姓肯定会喜欢。而且用历史题材,还能让孩子们在看皮影的同时,学到知识,比单纯的娱乐有意义多了。”
说做就做,李逸立刻着手筹备。他先在 “逸品轩” 东市店旁租下一间闲置的铺面,铺面宽敞,约有两百余平,足够容纳上百名观众。接着,他找来逸品学院工匠班的学生,开始改良皮影戏的设备。
“传统皮影戏只用一盏油灯,光线弱,画面模糊。” 李逸拿着设计图,对工匠们说道,“咱们可以在白布后面,每隔三尺放一盏灯笼,总共放八盏,再用锡箔纸做反光罩,将光线聚集到白布上,这样画面肯定会清晰很多。”
工匠们按照李逸的设计,将八盏特制的灯笼固定在木架上,灯笼内用的是亮度更高的牛油蜡烛,外侧包裹着锡箔纸反光罩。测试时,八盏灯笼同时点亮,光线透过皮影,在白布上投射出清晰的影像,连皮影上细微的花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比传统皮影戏的画面清晰了十倍不止。
解决了光线问题,李逸又开始着手制作皮影内容。他没有选择传统的神话故事,而是挑选了两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题材 ——“商鞅变法” 和 “张骞通西域”。这两个故事,一个讲述秦国通过变法走向强盛,体现 “改革” 的重要性;一个讲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彰显大唐开拓进取的精神,既适合百姓观看,又能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制作皮影时,李逸特意选用了质地更坚韧的羊皮,代替传统的驴皮,还在皮影上涂上鲜艳的颜料,让人物、场景更生动。他还邀请了长安城内有名的乐师,为每个故事创作了简单的背景音乐 ——“商鞅变法” 配激昂的鼓点和号角,凸显变法的壮烈;“张骞通西域” 配悠扬的笛音和胡琴,展现西域的辽阔。另外,他还挑选了两名声音洪亮、吐字清晰的逸品学院学生,担任旁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故事的背景和细节。
票价方面,李逸考虑到平民百姓的承受能力,将单人票价定为五十文 —— 相当于普通百姓半日的工钱,完全负担得起;同时推出 “亲子票”,一大一小只需八十文,鼓励家长带孩子前来观看。影阁的名字,李逸定为 “逸品影阁”,与 “逸品轩”“逸品学院”“逸品号” 呼应,形成统一的品牌。
经过一个月的筹备,“逸品影阁” 终于在腊月初八正式开业。开业当天,李逸在影阁门口挂起了醒目的灯笼,灯笼上写着 “逸品影阁,今日开业,历史小剧场,五十文一位”,还摆放了 “商鞅变法” 和 “张骞通西域” 的皮影样品,吸引了不少百姓驻足观看。
“这是什么影阁?跟皮影戏棚不一样啊?”
“听说里面的画面可清晰了,还讲历史故事,票价才五十文,真便宜!”
“走,咱们进去看看!”
百姓们议论纷纷,纷纷购票入场。影阁内,一百多个木制座椅整齐地排列在白布前,座椅之间留出宽敞的通道,方便观众进出。辰时三刻,影阁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随着八盏灯笼同时点亮,白布上渐渐浮现出 “商鞅变法” 的片头字样,激昂的鼓点响起,旁白的声音透过特制的木筒(类似扩音器)传遍整个影阁:“战国时期,秦国弱小,常受他国欺凌。商鞅入秦,推行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
白布上,商鞅的皮影身着秦国官服,手持竹简,与秦孝公讨论变法的场景栩栩如生;百姓开垦荒地、士兵奋勇杀敌的画面,配合着背景音乐,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台下的百姓们看得聚精会神,有的握紧拳头,为商鞅的勇气喝彩;有的轻声叹息,为变法过程中的困难担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