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长安城南,寒风卷着尘土,掠过低矮的土坯房。这片平民聚居区,向来是长安最热闹也最杂乱的地方 —— 清晨的巷子里,卖胡饼的小贩吆喝着穿梭,洗衣妇在井边捶打衣物,孩童们追逐嬉闹,空气中混杂着煤烟、食物和汗水的味道,处处透着烟火气。可谁也没料到,一场无形的灾难,正悄然笼罩这片土地。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巷尾卖胡饼的老王。他今年五十多岁,身子骨向来硬朗,可腊月十二这天清晨,他刚支起摊子,便觉得浑身发冷,头重脚轻,咳嗽不止。起初他以为是夜里守摊受了风寒,喝了碗姜茶便继续忙活,可到了午时,他突然发起高烧,脸颊通红,咳嗽时竟带了血丝,胡饼摊也只能草草收了。
“老王,你这是咋了?” 隔壁卖针线的张婶看着他踉跄的背影,关切地喊道。
“没事,许是受了寒……” 老王的声音嘶哑,话没说完便咳嗽起来,扶着墙缓缓走回了家。
可这 “风寒”,却像会传染似的。次日清晨,张婶也开始咳嗽、发热,她的小孙子更是烧得浑身滚烫,哭闹不止。紧接着,巷子里又有三户人家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 发热、咳嗽、浑身乏力,严重的还会咳血、腹泻。
“这不是普通的风寒!” 住在巷口的老秀才颤巍巍地说道,“我年轻时在洛阳见过,这像是‘疫症’啊!”
“疫症” 两个字,像一颗炸雷,在城南平民区炸开。百姓们瞬间慌了神,有人开始紧闭门户,有人提着行李想逃离城南,还有人跑到长安府衙门口请愿,恳请官府派人来诊治。
长安府尹接到消息时,正在处理王轩肥皂案的后续事宜。听闻城南出现 “疫症”,他心中一紧,立刻派府医前往城南查看,同时快马加鞭进宫,向李治禀报。
李治刚结束早朝,正在御书房与魏徵讨论 “逸品影阁” 的推广事宜,听闻城南出现疫症,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立刻传太医令,命他亲自带人前往城南诊治,务必查明病因,控制疫情!”
“陛下英明。” 魏徵躬身说道,“臣建议,同时封锁城南出入通道,避免疫情扩散;另外,派户部拨款,为患病百姓提供药材和食物,安抚民心。”
李治点点头,立刻下令:“准奏!命禁军封锁城南四门,只许进不许出;户部拨款五千贯,用于抗疫;太医令李淳风,即刻前往城南!”
旨意下达后,太医令李淳风带着五名太医,提着药箱,匆匆赶往城南。此时的城南,早已没了往日的热闹 —— 巷子里空荡荡的,只有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和孩童的哭声,紧闭的门窗上贴着符咒,空气中弥漫着恐慌的气息。
李淳风一行人来到最先出现病例的巷子,走进老王的家中。老王躺在床上,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见太医进来,虚弱地想坐起身,却被李淳风按住:“别动,老夫为你诊脉。”
李淳风伸出手指,搭在老王的手腕上,眉头渐渐皱起。片刻后,他又查看了老王的舌苔,询问了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细节,最后得出结论:“此乃‘风寒疫’,因冬日严寒,邪气入体,引发肺腑受损,故而发热、咳嗽。”
“那该如何诊治?” 长安府医连忙问道。
“需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药材,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李淳风一边写药方,一边说道,“另外,要保持屋内通风,患者的衣物、器具需用沸水煮沸消毒,避免交叉传染。”
太医们立刻按照药方,在城南临时搭建的药棚里煎药,分发给患病百姓。可令人担忧的是,这 “风寒疫” 的传播速度远超预期 —— 仅仅三日,城南出现症状的百姓便从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了上百人,连负责煎药的两名府医,也开始咳嗽、发热。
“不对!这绝非普通的风寒疫!” 李淳风看着不断增加的患者,心中满是疑惑。他调整了药方,加入了清热解毒的连翘、金银花,可患者的病情依旧没有好转,反而有三人因高烧不退,在夜里离世。
消息传回宫中,李治忧心忡忡。他召集文武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对策:“城南疫症蔓延迅速,太医令的药方效果甚微,诸位卿家,可有良策?”
朝堂上一片沉默。官员们大多出身世家,对疫症的了解仅限于古籍记载,谁也没有实际的抗疫经验。张柬之站在队列中,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算计 —— 他巴不得疫情扩散,若是李逸在此事上处理不当,他便能趁机弹劾,将疫症的责任推到李逸身上。
“陛下,臣有一言。” 苏定方上前一步,躬身说道,“李逸曾提及,西域商队传来过‘疫症由微小病菌引起’的说法,还说过‘隔离、消毒、清洁’可防传染。或许,可让李逸参与抗疫,说不定能有奇效。”
“李逸?”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知道李逸有实干之才,可疫症事关重大,让一个工部员外郎参与,未免有些冒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