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正月的阳光,终于褪去了腊月的凛冽。当第一缕晨光越过东市的牌楼,洒在 “逸品轩” 旁那块刚平整好的空地上时,空气中已带着几分回暖的暖意。七八个穿着粗布短打的平民,早已围在一块三尺高的青石碑旁忙碌起来,石匠手中的凿子敲在青石上,发出 “笃笃笃” 的声响,在清晨的街巷中格外清晰。
为首的是城南隔离区的老农林伯,他今年六十有二,头发已花白大半,却仍精神矍铄。此刻他手里攥着墨斗,正踮着脚在石碑上拉墨线,苍老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却每一笔都拉得笔直。“王石匠,你看这横线齐不齐?可得把‘惠民’二字的位置留足,要让来往的人老远就能看见!” 林伯回头喊着,声音里带着几分执拗 —— 这石碑是他牵头,三十多户曾在疫症中受李逸帮助的百姓凑钱买的,从选石到运石,再到请石匠,每一步他都亲自盯着,容不得半点马虎。
旁边的王氏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正蹲在地上整理散落的凿子和錾子。她的儿子在腊月里染过疫症,高烧不退,是苏瑶带着汤药连夜赶来,又教她用艾草熏屋、用肥皂洗手,才把孩子从鬼门关拉回来。此刻孩子趴在她怀里睡得安稳,小脸蛋红扑扑的,王氏看着石碑,又低头摸了摸儿子的额头,脸上满是郑重:“林伯您放心,这碑咱们得刻得比自家祠堂的碑还用心,李公子和苏姑娘的恩情,可不能马虎。”
石匠王二放下手中的凿子,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 —— 虽是正月,他却已忙活得出了汗。他拿起磨得锋利的錾子,在石碑顶部比划着:“林伯您瞧,这‘惠民’二字我打算用隶书刻,字体宽扁,大气!是之前在逸品学院学过识字的小周姑娘写的底稿,她特意说要写得端正些,才配得上李公子的功劳。”
说着,王二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张麻纸,上面是 “惠民” 二字的底稿,旁边还有几行小字,是小周姑娘根据百姓们的口述整理的碑文:“长安疫起,公创隔离之法,制口罩、熬药汤,活民三百余,民感其德,立碑以记。” 林伯凑过去,虽然不认多少字,却仍仔细看着,嘴里念叨着:“活民三百余…… 可不是嘛,光咱们城南巷,就有二十多户人家靠李公子的法子活下来了。”
旁边帮忙的张大叔,是个做木工的,此刻正用刨子修整石碑旁的木架 —— 这木架是用来在落成仪式上挂红绸布的。他笑着说道:“林伯,您还记得腊月里,您家老婆子染疫时,您急得在隔离棚外哭吗?是李公子亲自把汤药送过去,还跟您说‘只要按法子治,一定能好’,这话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林伯眼眶一红,点点头:“怎么能忘?那时候俺老婆子烧得说胡话,俺以为再也见不到她了。是李公子派苏姑娘天天来换药,又给俺们发口罩,说‘戴上这个,就不会传染给孩子’。后来老婆子好了,俺给李公子送鸡蛋,他说啥也不要,还说‘这是我该做的’。这样的官,俺们不记着,谁记着?”
说话间,又有几个百姓提着工具赶来帮忙 —— 有送茶水的,有帮忙清理碎石的,还有抱着自家孩子来的,孩子们围着石碑跑闹,却被大人轻声叮嘱 “别碰着石碑,这是给李公子立的功德碑”。不一会儿,空地上就聚集了二十多人,大家各司其职,没人组织,却井然有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同样的郑重。
消息传到李逸耳中时,他正在工部的文书房里查看工匠名册。李治的升官旨意前几日已下,他再过三日就要正式就任工部郎中,此刻正拿着厚厚的名册,逐页翻看工匠的姓名、技艺和待遇 —— 他想提前摸清工匠管理的现状,上任后好尽快着手改善。
“公子,城南的林伯带着百姓,在‘逸品轩’旁给您立碑呢!”“逸品轩” 的大掌柜匆匆赶来,语气里满是激动,“听说碑名叫‘惠民碑’,还要刻上您抗疫的功劳,百姓们都去帮忙了,场面热闹得很!”
李逸手中的名册 “啪” 地掉在桌上,他猛地站起身:“立碑?他们怎么不跟我说一声?” 他知道百姓们淳朴,却没想到会用立碑这种方式表达感谢。抗疫本是他的职责,怎敢受此大礼?李逸当即拿起外套,对大掌柜说:“快,备车,我去看看!再把苏姑娘也请来,她在疫症中也出了不少力,百姓们肯定也记着她。”
半个时辰后,李逸和苏瑶赶到东市时,空地上的人更多了。石碑上的 “惠” 字已刻了一半,王二正拿着凿子细细雕琢笔画,周围围了一圈百姓,都屏息看着,生怕打扰了他。林伯看到李逸,连忙放下手中的墨斗,快步迎上来:“李公子,您怎么来了?俺们还想等碑刻好了,再请您来参加落成仪式呢!”
李逸看着那块刻了一半的青石碑,上面的 “惠” 字笔画刚劲,透着一股朴实的力量,心中又感动又不安。他走上前,轻轻抚摸着石碑上的刻痕,对林伯说:“林伯,您这是何苦?腊月抗疫,是朝廷的调度,是太医们的诊治,是百姓们的配合,我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怎能受此大礼?这碑…… 咱们还是别立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