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的御书房,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案头铺展开一片暖金色的光斑。李治手中捧着李逸的奏折,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眉头随着内容的推进渐渐舒展 —— 奏折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工匠坊的困境,还附上了改良工具的图纸与试验数据,从双动风箱的鼓风效率,到细齿锯的人力节省,每一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还附上了十几位工匠的签名证词,字里行间满是务实与真诚。
“工匠是大唐的根基,这话一点不假。” 李治放下奏折,对侍立在旁的内侍说道,“传户部尚书王大人即刻觐见。”
半个时辰后,户部尚书王克己匆匆赶来。他身着紫色官服,步履匆匆,却在踏入御书房时刻意放缓了脚步,眼神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忐忑 —— 昨日他已收到消息,李逸向陛下申请五万贯专款,用于更换工匠工具、提高工匠工钱,而他早已暗中答应张柬之,要尽可能拖延拨款。
“臣王克己,参见陛下。” 王克己躬身行礼,头埋得极低。
“王卿免礼。” 李治将李逸的奏折递给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逸的奏折你看了吗?工匠坊的工具老旧不堪,工匠们待遇低下,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这样下去,如何能造出好的农具、好的军需?五万贯专款,户部尽快拨付,不得拖延。”
王克己接过奏折,快速扫了几眼,心中早已想好说辞。他抬起头,面露难色,语气带着几分为难:“陛下,臣并非不愿拨款。只是五万贯并非小数目,如今国库虽充盈,却需预留款项应对边防军需 —— 突厥近日在边境蠢蠢欲动,兵部已申请三万贯用于加固城防;江南地区又因去年暴雨,需两万贯用于赈灾。若是将五万贯拨给工部,恐怕会影响边防与赈灾,还请陛下三思。”
他这番话,看似句句在理,实则是在故意夸大困难 —— 边防的三万贯早已拨付,江南赈灾的两万贯也已筹备妥当,他不过是想以此为借口,拖延给李逸的拨款。
李治皱起眉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案面。他自然知道国库的情况,王克己的话显然有夸大之嫌。“王卿,边防与赈灾重要,工匠的生计就不重要了?” 李治的语气沉了下来,“去年腊月,若不是李逸的防疫方案,长安城南不知要多死多少百姓;如今他要改良工具、提高工匠待遇,也是为了让工匠能造出更好的农具,让百姓能有更好的收成。这笔钱,不仅是给工匠的,更是给百姓的,必须拨!”
王克己心中一慌,没想到陛下态度如此坚决。他还想再辩解,却对上李治锐利的目光,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是,臣…… 臣这就安排,尽快将专款拨到工部。” 他躬身应道,声音中带着几分不情愿。
离开御书房后,王克己立刻让人给张柬之送信,告知陛下已下令拨款,无法拖延。张柬之接到消息时,正在与赵德昌商议如何阻挠李逸,看完信后,他冷笑一声:“拨款可以,但咱们可以在‘时间’上做文章。让户部以‘账目核对’‘库银盘点’为由,拖延几日再拨款,就算李逸拿到钱,也会错过最佳的工具制作时间。”
王克己心领神会,立刻吩咐户部的官员,故意放慢拨款流程 —— 先是以 “账目需层层核对” 为由,拖延了五日;接着又说 “库银需重新盘点,避免短缺”,再拖延五日。直到正月三十,这笔五万贯的专款才迟迟拨到工部的账户上。
此时的工匠坊内,工匠们早已按捺不住期待。老铁匠王大爷每天都会去工部衙门询问拨款情况,得知专款终于到账时,他激动地拉着身边的工匠们欢呼:“钱到了!钱终于到了!咱们很快就能用上新工具了!”
李逸拿到专款后,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安排工匠坊采购优质铁料、木材,组织工匠们按照改良图纸,制作双动风箱、细齿锯和改良织布机。铁工坊内,工匠们围着新采购的铁料,兴奋地讨论着:“这铁料真好,比之前库房里的那些强十倍!”“有了好铁料,咱们一定能造出最好的风箱!”
李逸亲自在铁工坊督工,指导工匠们按照图纸制作双动风箱 —— 这种风箱有两个木箱,通过连杆连接,拉动时两个木箱交替鼓风,效率比传统单动风箱高一倍。工匠们学得很快,不到三日,便造出了第一台双动风箱。当李逸亲自拉动风箱,看着炉中的炭火瞬间变得通红时,工匠们纷纷鼓掌,眼中满是喜悦。
“太好了!这风箱真好用!” 王大爷激动地说道,“有了这风箱,咱们打铁再也不用费力鼓风了,一天能多打十几件农具!”
然而,就在工匠们热火朝天地制作改良工具,进度已完成一半时,工部侍郎赵德昌却带着几位老臣,突然来到工匠坊。他看着正在制作的双动风箱和细齿锯,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李郎中,你这是在做什么?” 赵德昌走到李逸面前,语气带着几分质问,“这双动风箱的图纸,从未经过工部的正式审议,你就贸然组织工匠制作,若是出了质量问题,谁来负责?还有这细齿锯,我看了图纸,耗费的铁料比传统锯子多三成,这不是浪费公款是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