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收割的第三天清晨,松江黄浦江边的空地上便响起了 “叮叮当当” 的打铁声 —— 李逸要在这里搭建一座临时制糖作坊,将刚收获的五万斤甘蔗,变成大唐从未有过的雪白白糖。
作坊选址经过了精心考量:紧邻甘蔗田,减少甘蔗运输的损耗;靠近黄浦江,取水方便(制糖需大量清水);地势稍高,避免雨水淹泡作坊。李逸带着老农们先用竹篱笆围出一亩地的范围,将作坊分成四个区域:压榨区、过滤区、熬煮区、结晶区,每个区域之间用木板隔开,既互不干扰,又方便流程衔接。
压榨区是整个作坊的核心,李逸从长安调来的两名铁匠 —— 周铁匠和刘铁匠,正围着一堆铁块忙碌。他们要打造的 “甘蔗压榨机”,是李逸根据现代榨糖机原理改良的,核心结构是 “硬木框架 + 双铁辊”,可大唐从未有过此类器械,打造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
“周师傅,铁辊的直径要控制在六寸,表面得打磨光滑,不然会粘甘蔗渣;但也不能太光,得有细微的纹路,才能更好地挤压蔗汁。” 李逸蹲在铁匠旁,拿着木炭在地上画出铁辊的草图,“框架要用百年老榆木,承重至少要能承受三个人同时推摇杆,连接处要用铜钉固定,防止松动。”
周铁匠皱着眉头,手里拿着铁锤敲打着铁坯:“郎君,这铁辊要做到又圆又光滑,得先将铁块烧红,用大锤锻打成型,再用细砂纸打磨,至少要三天才能做好一根;框架的榆木也得先烘干,不然用不了多久就会变形。”
“时间紧,咱们加把劲,白天打铁,晚上用炭火烘干木材,争取五天内做好压榨机。” 李逸拍了拍周铁匠的肩膀,“这压榨机要是成了,以后制糖就不用靠人工挤压了,能省不少力气。”
接下来的五天里,作坊里的打铁声从清晨响到深夜。周铁匠和刘铁匠轮流上阵,将铁块烧得通红,再用二十斤重的大锤锻打,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淌,落在滚烫的铁块上,发出 “滋滋” 的声响;老农们则忙着烘干榆木,用砂纸打磨框架零件,确保每个接口都严丝合缝。
第五天傍晚,甘蔗压榨机终于组装完成 —— 丈高的榆木框架稳稳立在地上,中间平行装着两根六寸粗的铁辊,铁辊两端用铜轴固定在框架上,一侧装有五尺长的木质摇杆,下方挖了一道凹槽,凹槽尽头放着一个半人高的木桶,用来承接蔗汁。
“试试!” 李逸招呼两名老农上前,一人站在摇杆两侧,用力推动。随着摇杆转动,铁辊缓缓相向滚动,发出 “嘎吱嘎吱” 的声响。李逸拿起一根切好的甘蔗段,放进铁辊之间,只见铁辊轻轻一压,清甜的蔗汁便顺着铁辊的纹路流下来,滴进下方的木桶里,压榨后的甘蔗渣则从另一侧掉落,只剩下干瘪的纤维。
“成了!真的能榨出汁!” 周铁匠看着木桶里的蔗汁,激动地喊道。老农王大叔也上前试了试,推动摇杆毫不费力,他算了算:“以前咱们人工挤压甘蔗,一个人一天顶多榨二十斤,这机器,两个人推,一天至少能榨两百斤,快十倍!”
压榨机成功后,制糖流程正式启动。每天天不亮,老农们就推着装满甘蔗的独轮车来到作坊,将甘蔗切成一尺长的段(太长容易卡住铁辊,太短则浪费),整齐地堆放在压榨区的竹筐里。两名农夫负责推动压榨机,另外两人则负责喂料和清理甘蔗渣 —— 压榨后的甘蔗渣也不浪费,李逸让人收集起来,晒干后作为熬煮区的柴火,既环保又省钱。
“蔗汁要及时送到过滤区,不能放太久,不然会发酵变质。” 李逸一边指挥,一边将刚榨出的蔗汁舀进陶桶,送往过滤区。过滤区的架子上,整齐摆放着十余个竹筐,每个竹筐底部铺着三层纱布:第一层是粗纱布,滤掉甘蔗渣和粗纤维;第二层是细纱布,滤掉细小的杂质;第三层是脱脂棉(李逸特意从长安带来的,用碱水脱脂后,过滤效果更好),滤掉蔗汁中的色素和细微颗粒。
“先将蔗汁加热到五十度左右,再过滤。” 李逸让人在过滤区架起几口小铜锅,将蔗汁倒入锅中,用小火加热,“加热能让蔗汁中的蛋白质凝固,更容易过滤掉,这样后续熬出的白糖会更白。”
老农们按李逸的要求,将加热后的蔗汁缓缓倒入竹筐,蔗汁透过三层过滤材料,滴进下方的陶盆里,原本浑浊的蔗汁,瞬间变得清澈透亮,像琥珀色的宝石。负责过滤的老农张婶看着滤出的蔗汁,忍不住用手指蘸了一点尝了尝:“真甜!比蜂蜜水还甜!”
过滤后的蔗汁,被送往熬煮区 —— 这里是制糖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考验火候的地方。熬煮区架着四口直径三尺的大铜锅,锅下是用砖石砌成的灶台,灶里烧着晒干的甘蔗渣,火焰稳定而持久。
“熬煮的火候是关键,火太大会糊,煮出的糖会发苦;火太小则熬不出糖分,还会让蔗汁变质。” 李逸站在灶台旁,手里拿着一把长柄木勺,不时搅拌着锅中的蔗汁,“刚开始用大火,将蔗汁煮沸,蒸发多余的水分;等蔗汁变得浓稠,再转小火,慢慢熬煮,让糖分浓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