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秋意渐浓,西市的梧桐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逸品糖坊门口的长队虽不如开业时那般夸张,却也日日不断 —— 绵白糖与冰糖成了平民餐桌上的常客,贵族间的礼盒订单更是排到了年末。老张每日捧着账本算账,脸上的笑意就没断过,可李逸却常常站在糖坊二楼的窗前,望着远处工部的方向出神。
他并非不满现状,而是看着手中从江南送来的书信,心中满是新的忧虑。信中说,江南农户虽种上了甘蔗,可耕田仍用笨重的直辕犁,需两牛牵引,一户农家要花半个月才能耕完十亩地,遇上农忙时节,常常误了播种;纺纱的妇人更是辛苦,一人一天纺出的纱,仅够织半匹布,若遇雨天,纱线受潮易断,多日辛苦便付诸东流。
“光靠改良一两种技艺还不够,” 李逸将书信递给老张,语气沉重,“大唐有千万农户、无数工匠,若能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汇聚天下能工巧匠与学者,集中研发新技艺、改良旧工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难题。”
这想法并非一时兴起。此前改良织布机,他曾走访十余名织工,才摸索出 “脚踏提综” 结构;研发制糖技术,更是反复试验数十次才掌握火候 —— 若有一个机构能集中资源,减少试错成本,技术创新的速度定会快上数倍。他想起天竺的玻璃工匠、西域的纺织技术,更觉得大唐不能落后,需有一个 “智囊库”,推动技艺不断进步。
这日早朝,唐太宗处理完西北防务与江南赋税的事务,见殿内气氛缓和,便开口问道:“众卿若有能利国利民之策,可尽管奏来,朕当择善而从。”
话音刚落,李逸便从列中走出,整理了一下官袍,躬身奏道:“陛下,臣有一议,恳请陛下恩准 —— 设立‘皇家科学院’,召集天下技艺精湛的工匠、通晓天文地理的学者,专门研究改良农具、研发新技,以助农桑、兴百业,为大唐的长远发展奠定根基。”
“皇家科学院?” 武则天眼中闪过一丝疑惑,“此机构如何运作?又能带来何种益处?”
李逸连忙解释:“科学院可设五大工坊,分别专注于‘农具改良’‘纺织创新’‘医术研发’‘天文历法’‘器物制造’,每个工坊由资深工匠与学者共同主持,朝廷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购买材料、试验设备;工匠与学者可自由交流,打破此前‘工匠只懂技艺、学者只通理论’的隔阂,让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快产出成果。”
他话音未落,户部尚书便出列反对,语气带着担忧:“李侍郎,此举恐非良策!设立科学院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工匠与学者的俸禄、试验材料的采购、工坊的建设,每年至少需数万贯钱。且技艺研发耗时长久,若数年无所成,岂不是白白浪费国库银两?”
张柬之也趁机附和,眼神中带着几分嘲讽:“工匠与学者各司其职,工匠重实操,学者重典籍,强行将两类人汇聚一处,恐难协同,反而相互掣肘,误了正事。再者,大唐现行技艺已能满足民生需求,何必多此一举,劳民伤财?”
保守派官员纷纷点头,有的说 “农具虽重,却已沿用千年,无需改良”,有的说 “医术有太医院足矣,无需另设机构”,朝堂上反对的声音瞬间盖过了支持的声音。
李逸却并不慌乱,他早料到会有反对,从容回应:“尚书大人担忧耗费财力,臣理解。但臣以为,研发新技虽需投入,却能带来长远之利。如臣此前改良的织布机,让织布效率提升三倍,江南织造府的税收较之前增长两成;若能改良犁具,让粮食亩产增加一成,大唐每年便可多收数百万石粮食,百姓吃饱穿暖,国库自然充盈,这岂是数万贯钱能比的?”
他转向张柬之,继续说道:“至于协同难题,臣已有对策 —— 各工坊按技艺分类,工匠负责实操试验,学者负责记录数据、总结规律,比如改良犁具,工匠可尝试调整犁铧角度,学者则计算不同角度下的耕田效率与人力消耗,二者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掣肘。”
为了让众人更易理解,李逸还举了两个具体例子:“江南农户用的直辕犁,需两牛牵引,且只能深耕三寸,若能将直辕改为曲辕,加装可调节犁铧,一牛便可拉动,还能根据土壤硬度调整深耕深度,既能节省人力,又能提高耕田质量;再有纺纱,如今全靠人工手摇纺车,一人一日最多纺三两纱,若能研发水力纺纱机,利用河流动力带动纺车,一日纺纱量可增数倍,百姓穿衣难题也能大大缓解。”
他越说越激昂,目光扫过群臣:“大唐虽繁荣,却不能安于现状。西域有改良的水车,天竺有先进的玻璃技术,若我们不加快创新,迟早会被超越。设立科学院,便是为了让大唐的技艺永远领先,让百姓永远安居乐业!”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听得十分认真,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 —— 李逸的提议虽大胆,却句句切中民生与发展的要害,尤其是改良农具与纺纱技术,更是当下百姓急需解决的难题。她沉吟片刻,说道:“设立皇家科学院事关重大,涉及朝堂机构调整与巨额经费,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