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西侧的闲置院落,经过五日的修缮已焕然一新 —— 原本斑驳的院墙被重新粉刷成灰白色,门口挂着一块新制的木牌,上面刻着 “工部技艺局” 五个墨字,字体遒劲有力;院内的五间库房被改造成功能明确的区域:最东侧的 “研发工坊” 里,铁匠炉、木工台、纺纱架等工具已整齐摆放;中间的 “绘图室” 铺着平整的木板,桌上放着纸笔、墨斗、直尺,墙上还挂着几张空白的大幅宣纸;西侧的 “物料库” 则堆满了木材、铁块、纱布等原材料,分门别类,一目了然。
李逸站在院内,看着这初具规模的技艺局,心中满是期待 —— 招募贤才,是技艺局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他早已让人在长安各城门、市集张贴招募告示,除了写明 “招募擅长农具改良的铁匠、通晓纺织的工匠、懂天文医术的学者”,还特意强调 “待遇从优:每月俸禄五贯钱(高于民间工匠三成),提供免费食宿,表现优异者还可获朝廷赏赐”,就是为了吸引真正有才干的人。
告示贴出的第一日清晨,技艺局的院门刚打开,便迎来了第一位应聘者。来人是个身材魁梧的壮汉,约莫四十岁,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肩上扛着一把锄头,腰间还别着一把铁锤,正是长安城外铁匠铺的铁匠周大牛。
“小人周大牛,听说技艺局招募农具改良工匠,特来应聘!” 周大牛放下锄头,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如钟,“小人打了二十年农具,长安周边的农户,大多用过我打的犁、锄头,大家都说我打的工具好用!”
李逸笑着请他进院,指着 “研发工坊” 的木工台:“周师傅,不妨展示一下你的手艺,或是说说你对农具改良的想法。”
周大牛眼睛一亮,拿起肩上的锄头,递到李逸面前:“郎君您看,这是小人前阵子改良的轻便锄头。原来的木柄是直的,握久了手疼,小人把它改成了弧形,贴合手掌弧度,握起来更省力;锄头刃也磨得比普通锄头薄三成,却用了更坚韧的熟铁,除草时既能铲得干净,又不容易卷刃。”
李逸接过锄头,试着握了握 —— 弧形木柄果然贴合手掌,重量也比普通锄头轻了不少,他走到院角的杂草丛旁,轻轻一锄,杂草便连根拔起,锄头刃锋利无比。“好!这改良确实实用!” 李逸心中大喜,当即说道,“周师傅,你被录用了!从今日起,你就负责农具改良,咱们第一步,先从改良直辕犁入手,目标是做出‘一牛可牵引、能调节深耕度’的曲辕犁。”
周大牛闻言,激动得连连点头,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多谢郎君信任!小人定不负所托,定要造出最好用的犁具,让农夫们少受累!”
次日午后,第二位应聘者如约而至。来人是位中年妇人,身着素色布裙,头发梳得整齐,手中捧着一个布包,正是从江南赶来的纺织工匠刘三娘。刘三娘在江南最大的织坊做了二十年纺织,从纺纱到织布,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去年因丈夫病逝,才带着女儿来长安投奔亲戚,听闻技艺局招募纺织工匠,便立刻赶来。
“郎君,民妇刘三娘,擅长纺纱织布,还曾琢磨过改良纺纱工具。” 刘三娘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小巧的纺纱轮模型,“现在农户纺纱,全靠手捻,一天最多纺半斤纱,遇上阴雨天,纱线还容易断。民妇曾想过,要是能用水力带动纺纱轮,肯定能快不少,这是民妇画的草图,您看看。”
李逸接过模型与草图 —— 模型是用木头制作的简易纺纱轮,草图上则画着一个更大的纺纱装置,通过齿轮连接水车,用水车的动力带动多个纺纱轮。“刘师傅,你这想法与我不谋而合!” 李逸眼中满是惊喜,“我们技艺局正计划研发水力纺纱机,你来得正好!从今日起,你就带领团队负责这项研发,争取让纺纱效率提升五倍,解决百姓穿衣难题。”
刘三娘没想到自己的想法能得到认可,眼眶微微泛红:“多谢郎君!民妇定尽全力,不让郎君失望!”
随着工匠的加入,学者也陆续前来。第三位应聘者是书生张文远,年约三十,身着青布长衫,背着一个装满书籍的行囊。他曾在国子监求学,精通天文历法,还自学了算术与绘图,能精准绘制各种器械图纸,却因不喜科举八股,一直未入仕途,听闻技艺局招募学者,便主动前来。
“学生张文远,愿为技艺局效力。” 张文远取出随身携带的《天文历法详解》与几张器械图纸,“学生曾观测星象,修正过民间历法的误差;这几张是水车、织布机的图纸,标注了详细尺寸与结构,可供研发参考。”
李逸翻看图纸,只见上面的线条清晰,尺寸精确到分毫,连齿轮的齿数、轮轴的直径都标注得一清二楚,不禁赞道:“张书生,你这绘图功底,正是我们需要的!绘图室就交给你负责,未来所有研发项目的图纸,都需经你审核,确保尺寸精准,便于工匠制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