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冬日总来得悄无声息,前一夜还飘着细碎的雪粒,清晨便已放晴,阳光透过宫殿的琉璃瓦,在青砖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皇城深处的暖阁内,却比室外更显热闹 —— 铜制的炭火盆里燃着上好的银霜炭,火焰 “噼啪” 作响,暖意弥漫在整个房间;案几上摆着热腾腾的姜茶,氤氲的水汽模糊了案头那本摊开的《技艺局成果册》,册页上 “曲辕犁 2.0”“水力纺纱机”“简易温度计” 的字样,在火光下格外清晰。
唐太宗身着明黄色常服,坐在铺着貂皮垫子的御座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边缘,目光落在成果册上,眉头却微蹙。自上月技艺局呈递成果报告后,他便时常翻阅这本册子 —— 江南春耕因曲辕犁效率提升三成,农户们不用再熬夜赶耕;蜀地织坊因水力纺纱机,布匹产量翻番,连偏远州县的平民都能穿上厚实棉布;太医署用简易温度计,误诊率大降,百姓送来的感谢信堆满了户部…… 这些实打实的变化,让他愈发清晰地意识到:大唐要想持续繁荣,光靠通经史、善诗文的文人远远不够,还需要懂农桑、通技艺、晓实务的实干人才。
“陛下,李侍郎、魏大人、苏将军到了。” 内侍轻声禀报,打断了唐太宗的思绪。
“宣他们进来。” 唐太宗抬手合上成果册,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很快,李逸、魏徵、苏定方三人走进暖阁,躬身行礼。魏徵身着青色官袍,手持朝笏,神色沉稳;苏定方身披黑色铠甲,虽卸了头盔,仍透着武将的刚毅;李逸则穿着常服,步履轻快,眼中带着对议事的好奇 —— 退朝时太宗特意留他们三人,想必是有重要事宜。
“都坐吧。” 唐太宗指了指御座旁的三张椅子,待三人坐定,便开门见山:“今日留你们三人,是想与你们商议一件关乎大唐未来的大事。” 他拿起案上的成果册,递到三人面前,“你们看看,技艺局不过成立半年,便有如此多利民成果,靠的是什么?是周大牛这样懂农具的铁匠,是刘三娘这样通纺织的工匠,是孙医工这样晓医术的医人 —— 这些都是实干人才,可现行科举,却选不出这样的人。”
李逸心中一动,瞬间明白太宗的意图 —— 自技艺局研发成果落地后,他便隐约觉得太宗会关注 “人才选拔” 的问题,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魏徵接过成果册,仔细翻看,眉头也渐渐皱起:“陛下所言极是。臣此前参与户部核查江南税收,发现不少地方官员因不懂农时,将春耕赋税定在播种期,导致农户无力缴纳;还有些官员巡查工坊时,因不知器械运作原理,连工匠虚报物料都未能察觉。现行科举只考经史子集,选拔的官员多是‘纸上谈兵’之辈,面对百业发展的实务,常常束手无策,这正是现有人才体系的短板。”
“魏大人说得对!” 苏定方放下茶盏,声音洪亮,“军中也有同样的问题。去年军器监改良弩箭,因监造官员不懂锻造技术,只知按图纸施工,结果造出的弩箭射程不足,还容易断裂;粮草调度时,官员不懂不同地域的运输成本,导致北方粮草积压,南方却供应不足。若能有懂实务的人才加入,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唐太宗点点头,目光落在李逸身上,语气带着期许:“李逸,你提出的‘实用理念’,让技艺局焕发生机;你推动的盐铁改革、海上贸易,也靠的是实干。朕想在科举中增设‘技艺科’,考核农桑种植、工坊技艺、商旅经营相关知识,让更多像周大牛、刘三娘这样的实干人才,有机会通过科举入朝为官,你觉得可行?”
李逸心中大喜,连忙躬身答道:“陛下此策,实乃大唐之幸!现行科举选拔的人才,多擅长政务文书,却缺乏实操能力;增设技艺科,正好能填补这一空白。臣以为,技艺科可细分为三类考核方向:
其一,农桑科:考农作物种植(如水稻、棉花、甘蔗的栽培技术)、农具改良、灾情应对(如洪涝、旱灾的防治),选拔出的人才可任地方‘农官’,驻乡指导百姓耕作,协助官府制定农业政策;
其二,工坊科:考器械制造(如犁具、纺纱机、兵器的锻造原理)、技艺研发(如玻璃制造、制糖工艺)、工坊管理(如工匠调度、物料核算),人才可入工部或军器监,助力技艺创新与器械改良;
其三,商旅科:考贸易规则(如国内市集管理、海外贸易流程)、税收核算(如商税征收标准、盐铁专卖制度)、物产流通(如不同地域的物产调配),人才可隶户部或市舶司,优化贸易管理与税收核查。”
他顿了顿,补充道:“如此分类,既能让考核更精准,也能让选拔出的人才快速适配岗位,避免‘学非所用’。比如懂农桑者去指导耕作,通工坊者去研发技艺,晓商旅者去管理贸易,每一份才干都能落到实处,大唐的百业定能更兴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