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八年开春,长安城外的工部农场上,嫩绿的麦苗刚冒出地面,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与传统科举贡院的 “笔墨纸砚” 不同,这里被改造成了技艺科的 “实务考场”—— 田垄间摆放着直辕犁、曲辕犁 2.0,工坊区搭建了水力纺纱机模型,商旅考核区的案上堆满了贸易账本与算盘,每一处都透着 “重实操、轻空谈” 的气息。
辰时三刻,随着一声铜锣响,长安、洛阳两地的技艺科试点考核正式拉开帷幕。来自两地的五百余名考生,按 “农艺”“工坊”“商旅” 三类分组,分别进入对应考场,他们中既有穿着粗布长衫的寒门士子,也有少数身着绸缎的世家子弟,眼神中都带着紧张与期待。
农艺类考核:田垄间的 “犁具答卷”
长安农艺考场的田垄旁,十名考生正围着考官,等待考核开始。考官是工部分管农器的郎中周大人,他手持考核细则,声音清晰:“今日农艺首项考核 ——‘农具使用与改良’,我身后有一台旧直辕犁,你们需逐一指出其缺点,并提出改良思路,最后实操曲辕犁 2.0 耕作,综合评分。”
话音刚落,考生们便围向那台旧直辕犁 —— 犁辕长约六尺,通体用硬木制成,犁铧边缘已磨损,犁底无任何调节装置,一看便是使用多年的旧物。多数考生皱着眉头,有的低头思索,有的伸手触摸犁辕,却迟迟不敢开口 —— 他们虽读过农书,却从未真正耕过田,对犁具的实际缺陷知之甚少。
“我来试试!” 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来自江南的考生陈默走出队列。他约莫二十岁,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一看便知是农家出身。陈默走到直辕犁旁,弯腰仔细查看,又试着推动犁具,感受其重量与转向,随后从容开口:“回考官大人,这台直辕犁有三大缺点:其一,犁辕长而直,转弯时需用力拽动,两牛牵引都显吃力;其二,犁铧固定,无法调节入土深度,遇到硬土只能浅耕,遇到软土又易深耕过深,影响作物生长;其三,犁底无防滑装置,耕作时易偏移,需农夫时时校正方向。”
他顿了顿,指着不远处的曲辕犁 2.0,继续说道:“改良思路可参照技艺局的曲辕犁 2.0—— 将直辕改造成弯曲短辕,缩短至四尺,减少牵引力,一牛便可拉动;在犁辕末端加装‘犁评’,通过上下调节控制犁铧深度,浅可至三寸、深可达六寸;在犁底加装防滑木棱,避免耕作偏移。如此改良,既能省力,又能提高耕作效率。”
周大人眼中闪过惊喜,点头道:“说得详细!那你再实操曲辕犁 2.0,在那边的田垄耕作半亩,让我看看你的手艺。”
陈默应下,走到曲辕犁 2.0 旁,熟练地将牛绳系在犁辕上,握住犁柄,脚踩犁评调节深度。随着他一声轻喝,牛缓缓前行,犁铧轻松入土,留下一道均匀的浅沟;行至田垄转弯处,他轻轻转动犁辕,曲辕灵活转向,毫无滞涩;行至硬土区域,他下压犁评,犁铧深度增加,翻土依旧顺畅。半亩田耕完,用时不过一炷香,田垄整齐,深浅均匀,比旁边用旧直辕犁耕作的示范田效率高了近一倍。
“好!好!好!” 周大人连说三个 “好”,拿起笔在评分册上写下 “优”,“你既懂理论缺陷,又会实操耕作,是难得的农艺人才!若各地农官都有你这般本事,百姓的耕作负担定能大减!”
陈默躬身行礼,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 —— 这是他第一次因 “会种田” 得到认可,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因 “不懂经史” 被人嘲笑。
工坊类考核:图纸上的 “创新思考”
洛阳工坊考场内,气氛同样紧张。这里摆放着一台水力纺纱机模型,纺纱锭、齿轮、水车叶片一应俱全,考生需根据模型原理,绘制简易图纸,并指出可优化之处。考官是技艺局的工匠吴师傅,他围着考生巡视,目光严厉 —— 此前不少考生绘制的图纸要么比例失调,要么遗漏关键部件,让他颇为失望。
“下一位,刘顺!” 吴师傅喊道。一个身材瘦小的青年走出队列,他是洛阳织坊学徒出身,因痴迷纺纱机改良,特意报名技艺科。刘顺走到案前,铺开宣纸,拿起毛笔,手腕轻转,很快便画出水力纺纱机的轮廓 —— 水车、齿轮、纺纱锭的位置精准,尺寸标注清晰,连齿轮的齿数都标注得一清二楚,比此前的考生细致数倍。
“图纸绘制得不错,那你说说,这台纺纱机还有哪些可优化的地方?” 吴师傅问道。
刘顺指着模型上的纺纱锭,从容答道:“吴师傅,这台纺纱机的纺纱锭虽能同时工作,但存在一个问题 —— 若其中一根纱线断裂,纺纱锭会空转,浪费水力与时间,还需工匠时时查看,颇为不便。”
他俯身在图纸上补充画出一个小装置:“可在每个纺纱锭旁加装‘断纱预警装置’—— 用一根细铜丝连接纺纱锭与铃铛,纱线正常时,铜丝被纱线撑起,铃铛不响;纱线断裂后,铜丝落下,触发铃铛,工匠听到铃声便能及时更换纱线,避免空转浪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