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八年暮春,江南苏州府的稻田里,嫩绿的秧苗刚插满田垄,一阵细雨过后,空气里满是泥土的清香。陈默身着青色官袍,脚踩草鞋,正弯腰站在田埂上,手把手教农户王老汉调整曲辕犁 2.0 的犁评:“王大叔,您看,这犁评往上提一寸,犁铧入土就浅三分,适合刚插完秧的稻田;等秧苗长到半尺高,再把犁评往下压,深耕能让根系扎得更稳,抗倒伏。”
王老汉握着犁柄,按陈默的指导调整犁评,果然,牛牵引着犁具前行时,入土深度恰到好处,比之前用旧直辕犁时省力多了。“陈主事,您这方法真管用!以前两牛拉犁,我这把老骨头一天耕半亩地就累得直喘气,现在一牛拉犁,一天能耕一亩半,还不费劲!” 王老汉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这是陈默任苏州府农艺主事的第三个月。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走遍苏州府的十二个村落,摸清当地的农业现状 —— 多数农户仍在使用老旧的直辕犁,插秧靠 “手抛苗”,成活率低,亩产常年徘徊在两石左右。针对这些问题,陈默制定了 “两步改良计划”:第一步推广曲辕犁 2.0,第二步改良插秧方法。
为了让农户接受新农具,陈默在每个村落选了一块 “示范田”,亲自耕作,用实际成效说话。他还联系工部,调拨了五十台曲辕犁 2.0,以 “半买半送” 的方式卖给农户(农户只需支付成本价的五成,其余由官府补贴),解决了农户 “想买却买不起” 的难题。短短一个月,苏州府便有超过八成的农户用上了曲辕犁 2.0。
在插秧方法上,陈默结合江南稻田的土壤特点,改良出 “分行插秧法”—— 用竹竿在田垄间划出间距均匀的线条,农户按线条插秧,每株秧苗间距保持五寸,既保证通风透光,又能减少病虫害。为了提高效率,他还制作了 “插秧模板”(用木板制成带孔的框架,按模板插秧,间距精准),让插秧效率提升两成,成活率也从原来的七成提高到九成。
春耕忙碌时,陈默每天天不亮就下田,直到日落才回家,脚底磨出了水泡,手上沾满了泥土,却毫无怨言。农户们看在眼里,都亲切地称他 “田埂上的官”,遇到农业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
转眼到了秋收时节,苏州府的稻田里金黄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官府组织农户收割、测产,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喜不已 —— 推广曲辕犁与新插秧法的农田,亩产平均达到了两石六斗,较去年增长三成,其中陈默的 “示范田” 亩产更是达到了三石,创下了苏州府近年来的最高纪录。
收割后的田埂上,农户们围着陈默,捧着新收的稻谷,激动地说:“陈主事,今年多收的粮食,够咱们全家吃半年了!您真是咱们的活菩萨!” 陈默笑着摆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新农具、新方法的功劳,更是大家辛勤劳作的结果。明年咱们再改良肥料,产量还能再提一提!”
工坊革新:断纱预警装置显成效
与此同时,长安城外的官营织坊内,机器声 “嗡嗡” 作响,水力纺纱机的叶片在水流带动下飞速转动,雪白的纱线从纺纱锭上源源不断地输出。刘顺身着蓝色工袍,正弯腰检查一台纺纱机的 “断纱预警装置”—— 铜丝是否紧绷、铃铛是否灵敏,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刘监丞,您这装置太管用了!以前纱线断了,咱们得时时盯着,稍不注意就空转半个时辰,现在铃铛一响,立马就能换纱,一天下来,纺纱量比以前多了两成!” 织坊的老工匠张师傅凑过来,笑着对刘顺说,手上还拿着刚纺好的纱线,粗细均匀,韧性十足。
刘顺任工坊监丞后,发现织坊的水力纺纱机虽比人工纺纱效率高,却有一个致命问题:纱线断裂后,纺纱锭会空转,不仅浪费水力,还影响后续织布流程。此前织坊采取 “专人盯守” 的办法,二十台纺纱机需要十名工匠看守,人力成本高,效率却低。
这让刘顺想起了自己考核时提出的 “断纱预警装置”。他立刻画出详细图纸,联系工部的铁匠,定制了细铜丝与小铃铛,带领工匠们在每台纺纱机的纺纱锭旁安装装置 —— 将细铜丝一端固定在纺纱锭的纱管上,另一端连接铃铛,纱线正常缠绕时,铜丝被撑起,铃铛悬空;纱线一断,铜丝失去支撑,铃铛落下,碰撞发声,工匠听到铃声便能及时更换纱线。
装置安装后的第一天,织坊的停工时间就减少了四成,二十台纺纱机只需四名工匠看守,人力成本降低六成。更让织坊主惊喜的是,由于纺纱效率提升,织坊的布匹产量较之前增长两成,且因纱线断裂减少,布匹的次品率从原来的一成降至三成,品质大幅提升。
消息传到工部尚书耳中,他特意来到织坊视察。当看到预警装置灵敏触发、纱线持续输出的场景时,尚书连连称赞:“刘监丞,你懂工坊实务,能解决实际问题,比那些只会读圣贤书、连纺纱机都认不全的官员强多了!你这装置,要在全国的官营织坊推广,让更多织坊受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