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洛阳,寒意已浓。李逸身着厚重的锦袍,站在洛阳府衙的议事厅内,眉头紧锁地看着桌上的卷宗 —— 卷宗里记录着洛阳推行新税制一个月的情况:商户申报率仅六成,农户 “以工抵税” 参与度不足三成,甚至有两县官员以 “百姓不配合” 为由,迟迟未启动资产核查。
“王知府,这便是你说的‘全力推行’?” 李逸的声音带着几分严厉,目光扫过站在下方的洛阳知府王大人。王大人面色发白,支支吾吾地辩解:“李侍郎,洛阳商户多是世家产业,他们不愿申报真实营业额,百姓也对新税制心存疑虑,下官实在……”
“是‘实在’推行不了,还是‘不愿’推行?” 李逸打断他,拿起一份申报账本,“你看这份‘洛阳绸缎庄’的申报单,上月营业额仅报五千文,可据技艺科核查,他们光是卖给西域商人的丝绸,就有两万文营业额!这不是百姓不配合,是你纵容世家隐匿资产!”
王大人额头渗出冷汗,不敢再辩解 —— 他私下收了世家的好处,对隐匿资产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叮嘱下属 “不必较真”。李逸见状,语气稍缓:“王知府,新税制不是为了为难谁,是为了公平。洛阳若继续纵容世家避税,平民税负只会更重,民心会更散。三日之内,重新核查所有商户营业额,若再出现虚报,休怪我奏请陛下,撤你的职!”
这是李逸升任户部侍郎后,第三次赴地方督阵。自长安试点成功后,唐太宗下令将新税制推广至洛阳、江南、蜀地三地,可推广仅一个月,便暴露出诸多问题:地方官员因循守旧者多,积极推动者少;世家大族更是暗中抵制,手段层出不穷。
离开洛阳府衙,李逸直奔洛阳西市的 “柳氏布庄”—— 这家布庄是洛阳世家柳家的产业,申报营业额仅八千文,实际却远超此数。布庄掌柜见李逸带着核查人员上门,连忙笑脸相迎:“李侍郎大驾光临,有失远迎!不知今日前来,有何贵干?”
“掌柜的,我们是来核查营业额的。” 李逸走进布庄,目光扫过货架上的高档丝绸,“据我们了解,上月贵庄卖出五十匹上等丝绸,每匹售价五百文,仅这一项营业额就有两万五千文,可你们申报的总营业额才八千文,这是为何?”
掌柜的笑容僵在脸上,试图狡辩:“李侍郎,那五十匹丝绸是预售,还没收到货款,所以没申报……”
“预售?” 李逸拿出一张西域商人的订单,“这上面写着‘上月已付全款,本月提货’,你还想狡辩?” 掌柜的脸色瞬间煞白,瘫坐在椅子上 —— 他没想到,李逸竟连西域订单都查到了。
李逸当即下令:“柳氏布庄隐匿营业额,按规定需补缴税款三千文,并处以两倍罚款六千文,限三日内缴清;若逾期不缴,查封布庄!” 核查人员迅速登记布庄库存,贴上封条,掌柜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却不敢反抗 —— 他知道,李逸此次督阵,带着唐太宗的 “尚方宝剑”,得罪不起。
类似的场景,在江南也在上演。苏州府的 “苏家粮铺”,是江南世家苏家的产业,负责人以 “粮食受潮损耗” 为由,申报收成减少三成,试图少缴税款。李逸派去的核查团队,在粮铺的后院发现了隐藏的粮仓,里面堆满了未申报的粮食,证据确凿之下,苏家只能补缴税款,还被处以罚款。
除了世家隐匿资产,地方官员的消极怠工更让李逸头疼。江南常州的县令,竟将新税制的 “资产核查表” 锁在柜中,从未下发给农户;蜀地绵州的税官,对商户虚报视而不见,还对核查人员说 “差不多就行,别太较真”。
针对这些问题,李逸制定了 “两步应对策略”:
第一步:强化官员培训,统一思想
他在洛阳、江南、蜀地分别设立 “税制培训中心”,抽调长安试点中表现突出的官员与技艺科人才,担任讲师,详细讲解新税制的核算方法、监督流程与民生意义。培训采用 “理论 + 实操” 的模式,让官员们亲手核算商户营业额、农户收成,现场模拟 “以工抵税” 的工程安排。
在江南培训中心,李逸亲自授课,指着投影上的长安试点数据:“诸位看,长安推行新税制后,平民税负下降一成,国库收入增长一成二,市集更繁华,乡村更稳定。这不是苛政,是利民之策!你们身为地方官,当以百姓福祉为重,而非固守旧规,纵容特权!”
不少官员深受触动,常州县令羞愧地说:“李侍郎,此前是下官糊涂,未能认识到新税制的好处,从今往后,定当全力推行!”
第二步:加强监察执法,严惩违规
李逸从御史台抽调五十名监察官,组成 “税制监察队”,分赴各地,明察暗访。监察队不仅核查商户、农户的申报情况,还监督地方官员的执行过程,若发现官员贪腐、纵容避税,或消极怠工,一律上报朝廷,从严处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