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一个月之久,小龙都没有和我联系过了。今天,他突然告诉我说要和中国康养的哥们见个面,还说他和地方关系很熟悉,可以看看能不能做一下储备林和林下经济。对于他的这个想法,我并不反对。毕竟,与林草以外的企业和资源接触,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机会和思路。
在我看来,林草人有时候确实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难以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很多时候,我们在林草领域里做事,会受到各种规定和限制,导致我们无法充分施展拳脚。而与其他行业的人合作,或许能够突破这些限制,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而且,根据我的经验,那些在林草领域取得成就的人,往往并不是纯粹的林业专业出身。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和领域,但正是因为他们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能够以更开放的视角看待问题,才能够在林草行业中脱颖而出。所以,我对小龙与中国康养的哥们见面这件事持开放态度,希望他们能够找到一些新的合作机会,为我们的事业带来新的发展。
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小龙比我先到一步,他静静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待着我的醒来。
当我从睡梦中渐渐苏醒过来时,迷迷糊糊地看到小龙正微笑着看着我。我揉了揉眼睛,伸了个懒腰,然后起身去洗漱。
待我收拾完毕后,便和小龙一起坐在客厅里,开始闲聊起来。小龙兴致勃勃地跟我聊起了航天领域的事情,他说军方可能会采购一些无机材料。我一边听着,一边顺手拿起茶壶,开始沏茶。
我微笑着对小龙说:“我现在对很多事情都比较佛系啦,不太关心其他领域的事情。我觉得还是专注于自己熟悉的行业比较好,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小龙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我的想法。我接着说:“你看,香港资本有它独特的优势,你可以找一家上市公司,在国内做一些流水和收购生态资产的项目。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这肯定会成为投资的热点。”
我认为,关键不在于认识谁或者熟悉哪个领域,而是要思考以什么样的角色进入这个市场,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给所认识的人添麻烦,反而能为他们增添光彩。
下午两点,阳光正好,做康养的那位朋友如约而至。我们见面后,先是一番寒暄,彼此都显得有些客气。这位朋友性格开朗,很健谈,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尤其是与许多地方领导的熟悉程度,让我不禁感叹他的社交能力。
然而,对于他所强调的这些人际关系,我并不是特别在意。毕竟,认识人相对容易,但真正能够建立起深入的合作关系并取得实际成果才是关键。而且,他所在的央企背景也使得他有更多机会结识各界人士。
话题逐渐转到了湖北鹤峰,我对这个地方比较感兴趣,便向他询问相关情况。他立刻表示对鹤峰非常熟悉,不仅与州里的领导相识,甚至在省里也有不少人脉。听到这里,我心中暗自思忖,他的人际网络确实广泛。
不过,此时我已不想再过多追问,只是静静地听着他讲述他们的认识圈子。在交谈过程中,他突然提到了河北唐县的一个 50 亿项目。据他说,这个项目的背后是因为省里面的几个关键处长老家都在唐县,所以他们希望他能在唐县打造一个大型项目。
接着,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于这个项目的策划和创意。他计划整合各种资源,打造一个生态文旅项目,结合森林康养的理念,充分利用国开行指定的 10 个亿资金。首先,圈定一片林子作为项目的核心区域,而这片林子下面恰好还有矿产资源。然后,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如种植特色农产品、养殖珍稀动物等,进一步丰富项目的内容。同时,以地方旅投公司为依托,共同寻找更多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在这方面,其实和我们的操作方式颇为相似。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咨询和精心的设计规划,确保整个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接下来,便是筹集资金的关键环节,毕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后续的建设和运营都将无从谈起。
当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对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开始与他深入探讨公益林的相关事宜,特别是如何在不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林下经济活动。
我强调,任何举措都必须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以确保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实现适度的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发展。
此外,我还特意提醒他,在与林业人士交流时,要注意用词。不能提及“康养”这个概念,而应该强调“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景观利用”。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和专业,也更容易被林业人士所接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山碎光杂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金山碎光杂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