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解释道:“饮食都从口入,它化生五种味道,各归其所属的脏器,津液也随之各走其道。所以三焦输出其气,用来温养肌肉,滋养皮肤,成为 ‘津’;那些留而不去的就是 ‘液’。”
“天气热而衣服又厚,则肌体的腠理开张,故而汗出;如果寒气滞留于分肉之间,凝聚津液为沫就会引起疼痛;天寒时腠理收缩紧密,湿气不能排泄,向下流于膀胱,就成为小便与气。
五脏六腑,以心为主宰,耳为听觉,眼主察看,肺如同宰相,肝就像将军,脾作为护卫,肾脏维护形体以主持对外事务。所以五脏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渗注于眼睛。
当人有悲哀,心气杂合之时,心系就会发急,心系发急就使肺叶上举,肺叶上举就使津液向上泛溢。但心系和肺部,不能长时间上举,而是忽上忽下,所以发生咳嗽而流泪了。”“中腹部有热,胃中消化谷物就快,消化谷物时肠中寄生虫就上下蠕动,于是肠胃胀实而胃的活动变缓,胃缓就发生气逆上行,所以唾液随之而出。五谷的津液,互相融合而成为脂膏,向内渗注进入骨孔,上行补充增益脑髓,向下流于阴部。
如果阴阳不和,则使津液下流于阴窍,髓液也减少往下流,流泄过度则使真阴亏虚,亏虚则腰背疼痛、腿部酸软。”“如果阴阳气道不通,则人体的四海闭塞,三焦不能输泄,津液不能化生,所饮所食并聚于肠胃之中,别出于人的回肠,停留在下腹部,不能渗入膀胱,则下焦胀满,水液过多则为水胀。这就是津液分别为五而产生的正常与反常情况。这些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我们仔细研究,方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阴阳清浊第四十
本篇详细说明了人体的精气由于来源不同,故有清浊之分。阴经中的气清,阳经中的气浊。但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者气滑,浊者气涩。因此与之相应的刺法就有不同。
黄帝说:“我听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地上的十二经水相应,经水它们的颜色各不一样,清浊也各不相同,人身的血气如果都像那样的话,那怎样与之对应呢?”
岐伯回答:“人体内的血气,如果能够一样的话,那么天下的人也就变成一个人那样了,哪里还会发生变乱呢?”
黄帝说:“我问的是一个人的事情,并不是问天下众人的事情!”
岐伯说:“说一个人,他的体内有乱气;天下众多的人,也有各自的差异。人体的气血由于来源和功能的差异,有清浊之分。阴经中的气清,阳经中的气浊。但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者气滑,浊者气涩。因此,在治疗时,必须根据气血的清浊性质,选择不同的刺法。
例如,清气宜用轻刺,浊气宜用重刺,以达到调和气血的目的。只有精准地把握气血的清浊变化,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这些深入的探讨,黄帝和岐伯不仅揭示了医学中的许多奥秘,还为后世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智慧至今仍对医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医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那么好亲爱的伙伴们今天就大家分享到这里。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