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以糖尿病为例,中医认为其病机为“阴虚燥热”,初期多见胃火炽盛,表现为多食易饥;随着病情发展,胃火久灼,耗伤肾阴,导致肾失固摄,出现多尿、腰膝酸软、耳鸣乏力等症状,即现代医学所称的糖尿病肾病,终至肾功能衰竭,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此时,肾阴已极度亏虚,生命根基动摇。若患者仍不自知,贪图房事之乐,一次激烈的性行为就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心脑血管意外或急性肾衰竭。
因此,对于重病患者而言,节欲保精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更是现代康复医学不可忽视的一环。康复过程不仅是身体机能的恢复,更是生命能量的重建。患者应以静养为主,配合药物调理、合理饮食与心理疏导,逐步恢复正气。家属也应理解并支持,避免情感刺激或不当亲密行为。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3.人一生吃进的食物是个定数
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提到: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 这段古训穿越数百年,至今仍闪耀着中医智慧的光芒,深刻揭示了饮食节制与生命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告诉我们,饮食的根本不在于量的堆砌,而在于适度与节制,唯有如此,才能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实现延年益寿的养生目标。反之,若长期暴饮暴食,追求口腹之欲的短暂满足,食物在胃中积滞难化,不仅加重脾胃负担,更会形成“食积”,久而久之,成为各种慢性疾病的温床。现代医学也证实,长期过量进食会导致肥胖、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而中医则进一步指出,饮食过饱会严重耗损人体的“元气”与“阳气”,这种消耗是隐性的、累积性的,往往在中老年阶段集中爆发,其危害不可小觑。
那么,导致这些健康问题的“胃火”究竟是什么呢?从中医角度来看,胃火并非单纯的“上火”症状,而是一种病理性的亢奋状态,通常由饮食不节、情绪失调或阴虚内热引发。其典型表现正是“消谷善饥”——饭后不久即感饥饿,食量远超常人,仿佛身体有一个“无底洞”。从现代医学视角看,这与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高度吻合,尤其是“多食”这一症状,正是机体对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的代偿反应。此时,尽管摄入大量食物,葡萄糖却无法被有效利用,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从而不断发出进食信号。这种“虚假的饥饿”实则是身体代谢紊乱的警报。中医认为,胃火炽盛不仅加速食物消化,更会“灼伤胃阴”,进而波及肾阴。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肾阴是全身阴液的根本,一旦被耗损,将引发一系列虚火上炎、早衰、骨质疏松等问题。五脏之火若不及时调控,终将“燎原”,把人体多年积累的生命精华消耗殆尽,犹如蜡烛燃烧过旺,终将提前熄灭。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胃火炽盛到损害肾阴的地步呢?关键在于主动打破“消谷善饥”的恶性循环。即便食欲旺盛、味觉灵敏,也必须建立科学的饮食观,学会克制与自律。临床经验丰富的糖尿病专科医生常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人一辈子能摄入的食物总量,大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额度”。这个“额度”由个体的代谢能力、遗传背景和生活方式共同决定。如果你在生命前半程——比如前40年——长期暴饮暴食,摄入远超身体所需,那么身体将提前进入“代谢透支”状态:脂肪堆积、胰岛功能超负荷、血糖失控……往往在40岁前就患上2型糖尿病,此后不得不严格限食、终身控糖,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无异于“透支青春”,用未来的健康为当下的放纵买单。
这一规律在母婴健康领域同样适用。孕妇若在孕期毫无节制地进补,认为“一人吃两人补”,极易导致体重增长过快、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等问题。医学研究证实,胎儿的代谢编程在子宫内就已初步建立,母亲的高糖、高脂饮食会“训练”胎儿适应高营养环境,使其出生后更易肥胖、胰岛素抵抗,成年后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着上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母亲在孕期过度进食,相当于提前“动用”了孩子未来几十年的饮食“配额”,剥夺了他们健康生长的自主权。这种跨代际的健康影响,值得每一位准父母深思。
作为哈佛医学院的访问学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主任杨慧霞教授始终站在围产医学的前沿,她强调:孕期营养重在“精准”而非“过量”。她建议,中晚孕期的孕妇每日仅需比非孕期多摄入约300千卡热量,即可满足胎儿正常发育所需。具体而言,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半两主食或15克花生的热量约为90千卡,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梨或橘子也大致相当。换算下来,孕妇每天只需在原有饮食基础上,多摄入相当于三袋牛奶的热量,便已足够。这一建议既科学又务实,打破了“孕期必须大补”的传统误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3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3言情!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