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 3 月的风还带着冬末的余凉,却已吹得县城中街的槐树枝芽冒了点绿,细碎的阳光透过枝桠洒在地上,映出斑驳的光影。沈浩坐在杂货铺角落的小竹凳上,手里攥着块快磨平的蜡笔,在硬纸板上画歪歪扭扭的圆圈 —— 他想画粮囤,可三岁孩子的小手没力气,画出来的圈总往一边歪,边缘还被蜡笔蹭得模糊一片。直到听见沈建国推着自行车停在门口的 “吱呀” 声,他才停下笔,小短腿 “噔噔噔” 跑过去,扒着自行车后座不放。
沈建国车后座绑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的是深圳供应商发来的货运回执单 —— 昨天第二批电子表和蛤蟆镜刚到火车站,他特意去取了回执,顺便在报刊亭买了张《经济日报》。帆布包上还沾着点火车站的煤烟味,混着初春的冷空气,一进门就飘到了柜台边。他刚把自行车支稳,就举着报纸往李秀莲身边凑,声音里带着点压抑不住的急切:“秀莲,你快看这个!头版头条,国家要搞‘价格双轨制改革’,计划价和市场价要并轨,粮、油、肉这些东西以后都按市场行情定价了!”
李秀莲正蹲在地上整理肥皂箱,箱里是刚从深圳发来的薄荷味肥皂,包装上印着淡绿色的花纹,是铺子里最俏的货 —— 上个月卖出去八十多块,不少顾客说 “比供销社的老肥皂香”。她闻言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凑过去,目光落在报纸上 “粮食价格由市场调节” 几个粗体字上,眉头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咱这铺子卖的是电子表、洗衣粉,跟粮食有啥关系?再说深圳那边刚把货发过来,账还没跟王老板结清,要是改囤粮,铺子里的货咋周转?万一粮食没涨价,咱手里的钱全砸进去,以后进货都没本钱了。”
沈浩扒着柜沿往上够,小胳膊撑得通红,终于够到了报纸边缘,小手指着 “粮食” 两个字,嘴里咿咿呀呀喊着 “粮、粮”。他才三岁(1985 年出生),舌头发音还不清晰,只能蹦出单个的词,可眼睛里的认真劲儿却像个小大人。他心里比谁都清楚,1988 年的 “价格闯关” 意味着什么 —— 前世在历史资料里见过,这年夏天全国会掀起抢购潮,粮价从计划价的 0.18 元 / 斤涨到市场价的 0.5 元 / 斤,翻了近三倍,食用油更是从 0.8 元 / 斤涨到 2 元 / 斤,不少人家因为没囤货,连基本的吃喝都成了问题。现在才 3 月,正是囤货的最好时机,可母亲的犹豫像块石头堵在心里,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再提醒。
沈建国蹲下身,把儿子抱到柜台上,手指轻轻点着报纸上的政策解读部分,语气里带着几分凝重:“咋没关系?粮食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一旦涨价,大家手里的钱都得优先买粮,到时候谁还有闲钱买电子表、蛤蟆镜?但要是咱提前囤点粮、油,等涨价了再卖,赚的比卖这些日用品还多。昨天在火车站,我听见两个搬运工聊天,说深圳那边已经有人开始囤粮票了,说政策一落地,价格肯定涨,咱可不能错过这机会。”
他说着,心里也在打鼓。停薪留职才三个月,杂货铺刚有起色,每月纯利能有两百多块,比在农机厂仓库上班时强多了。可 “价格双轨制” 这几个字,像钩子似的勾着他 ——1987 年卖布票赚的四千五百块,就是靠政策变动赚的,这次要是能抓住机会,家里的日子就能再上一个台阶。可他也怕,怕判断错了行情,怕把全家的家底赔进去,到时候连回仓库的退路都没了。
“就凭你听来的几句话,还有小浩的哭闹?” 李秀莲没好气地把肥皂箱摞整齐,“咱手里就六千块存款,租这五十平米的摊位时,押一付三花了五百四十块,第一批从深圳进货花了八百块,现在铺子里的货刚周转开,要是全砸在粮食上,万一跌了,咱连进货的钱都没有。你忘了你是停薪留职,不是辞职,没了铺子,咱全家喝西北风去?”
沈浩见母亲还是不松口,小嘴一瘪,突然从柜台上滑下来,往地上一坐,“哇” 地哭起来。他哭声洪亮,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掉,小手还在地上乱抓,把桌布都扯到了地上,上面的算盘 “噼里啪啦” 掉了一地珠子。沈建国连忙蹲下来捡算盘珠,看着儿子指向门外粮店的手,心里的念头更坚定了:“秀莲,你别生气,咱明天去粮店问问行情,要是真有涨价的苗头,咱再囤也不迟,行不?”
这话一出,沈浩的哭声才渐渐小了,抽噎着点了点头,小手还紧紧抓着沈建国的裤腿,生怕他反悔。李秀莲看着地上狼藉的算盘珠,又看了看儿子通红的眼睛,心里又气又软,只能叹口气:“行,明天去问问,要是没动静,你就别再琢磨囤粮的事了。”
第二天一早,沈建国推着自行车准备去铺子,沈浩却扒着车后座不放,小短腿勾着车架,嘴里喊着 “去、跟”,非要跟着去。沈建国没办法,只能把他抱到自行车前梁上,用布条把他的腰绑在自己身上,慢慢往中街骑。路过街角的 “为民粮店” 时,沈浩突然伸手去掰沈建国的手,嘴里喊着 “停、停”,还没等自行车停稳,就挣扎着从车上滑下来,小短腿往粮店门口一蹲,任凭沈建国怎么拉都不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