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底,冷风吹得县城中街的梧桐枝桠光秃秃的,却吹不散 “建国杂货铺” 新门面周围的热闹气。红底黄字的招牌刚挂稳,旁边画着的小太阳在初冬的阳光下亮得晃眼,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 —— 有人指着招牌上歪扭却透着认真的字迹议论,有人踮着脚往门里瞅,想看看传说中 “画货架的娃娃” 长啥样。
沈建国正踩着梯子,把最后一块 “电子表区” 的木牌钉在货架上,木屑簌簌落在深蓝色工装裤上。李秀莲蹲在地上,将刚从深圳发来的电子表按款式分类,银色的表盘在白墙映衬下泛着光。沈浩趴在柜台后的竹凳上,手里攥着支橙黄色蜡笔,在硬纸板上涂涂画画 —— 昨天刚跟着父亲学会写 “肥皂” 两个字,此刻正一笔一划地描,虽然 “肥” 字的竖弯钩写得像个小尾巴,却格外专注。
“建国,你这招牌上的小太阳,真是小浩画的?” 张婶拎着菜篮子路过,扒着门框往里瞧,声音里满是好奇。她身后跟着七八个街坊,都是听说 “沈家娃能画货架”,特意绕路来瞧新鲜的。
李秀莲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语气里藏不住骄傲:“可不是嘛!之前找老先生写招牌,人家要去探亲,还是小浩说‘画太阳’,这才让招牌亮堂起来。还有这货架,多层格子带小挡板,也是小浩用蜡笔画的图纸,木工师傅都说比单层货架能多放一倍货!”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人群瞬间热闹起来。卖豆腐的刘叔挤到前面,指着货架上的格子问:“真这么神?三岁娃能懂这个?” 沈浩听到动静,立刻从竹凳上滑下来,小短腿 “噔噔噔” 跑到货架旁,举起手里的硬纸板 —— 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多层格子,还在每个格子旁画了小圆圈,是他昨天模拟摆货时画的。他把纸板举到刘叔面前,嘴里含混地喊着 “架、放”,小脸上满是认真。
“你们看,这就是原图!” 李秀莲接过纸板展示给众人,“之前建国还想做单层货架,多亏小浩提醒,不然货都摆不下。” 街坊们凑过来瞧,有人伸手摸了摸货架上的小挡板:“这设计确实巧,比供销社的乱堆强多了,找东西都方便。”
沈建国从梯子上下来,笑着把沈浩抱起来:“各位街坊别夸了,孩子就是瞎琢磨。不过这货架和招牌,确实有小浩的功劳,等咱月底开业,还请大家多来捧场!” 他边说边从布兜里掏出橘子糖,给每个街坊递了一颗 —— 是特意从供销社买的,让大家沾沾喜气。沈浩趴在父亲怀里,小手也抓着糖,挨个往街坊手里塞,嘴里喊着 “甜、来”,惹得众人都笑:“这孩子还会拉客呢!”
从那天起,“沈家娃是神童” 的传言就像长了翅膀,在县城里传开了。有人特意绕路来门面外张望,不为买东西,就为看看 “能设计货架的娃娃”;还有人带着自家三岁娃来,说 “跟小浩学学,沾点灵气”。
这天上午,供销社的王主任也来了,手里拿着本卷边的《经济日报》,笑着走进来:“建国,我听人说你家小浩是‘小财神’,特意来瞧瞧。正好我这有个事想问问 —— 你看这报纸上说,明年日用品可能要调价,你说我该不该多囤点洗衣粉?”
沈浩正蹲在地上,把电子表往货架格子里摆,听到 “洗衣粉”“调价”,立刻停下手,拉着王主任的手往货架后面走 —— 那里堆着刚到的洗衣粉箱,他指着箱子,又指了指窗外粮店的方向,嘴里喊着 “多、囤”。他记得 1989 年春天洗衣粉还会涨一次价,现在囤货正好,就像上次囤粮一样。
王主任愣了愣,看着沈浩认真的眼神,又想起之前沈家靠囤粮赚了钱,笑着说:“行,那我就听小浩的!要是真涨了价,我请小浩吃糖!” 沈建国和李秀莲站在旁边,心里满是骄傲 —— 儿子的 “提醒” 又一次被人认可,这比赚多少钱都让他们踏实。
中午时分,两人忙着整理货物,李秀莲突然想起还没给调料区摆标签,转身问沈建国:“酱油瓶放哪了?刚才还在这儿的。” 沈浩正蹲在地上擦货架,听到 “酱油”,立刻站起来,拉着李秀莲的手往最里面的货架走 —— 那里留了个专门的调料区,他指着空着的格子,嘴里喊着 “油、这”。李秀莲走过去一看,果然在格子下面的抽屉里找到了酱油瓶,笑着说:“还是小浩记性好!我都忘了放这儿了。”
沈建国坐在柜台后,拿着算盘算装修剩下的钱。他拨着算珠念叨:“买木料花了八百二,石灰两百五,还有木工工资三百,总共一千三百七……” 刚说完,沈浩突然凑过来,小手抓着他的手腕,嘴里咿呀着 “不对、加一”。沈建国愣了愣,重新拨了遍算盘:“八百二加两百五是一千零七十,加三百是一千三百七十…… 哦!不对!木工工资是三百一十,我少算了十块!” 他拍了下脑门,笑着说:“你这孩子,比算盘还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