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的天,晴得像块刚浆洗过的蓝布,连一丝风都没有。初冬的阳光懒洋洋地漫过县城中街的青石板,把 “建国杂货铺” 的红底黄字招牌烘得暖融融的,连门口挂着的两串红灯笼,都像是被晒得晃出了暖意。空气里飘着铁皮桶里姜糖水的辛甜,混着新木料的清冽气息,引得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往门里探着看 —— 那暖意裹着烟火气,在冷天里格外勾人。
李秀莲站在铺子门口,身上穿的淡蓝色的确良衬衫是新做的。布料是沈建国上个月从深圳带回来的,细腻光滑,摸着手感就不一样,领口还别着颗圆润的珍珠扣,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她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一点点发胶抿住了碎发,连鬓角的绒毛都服帖地贴在耳后,看着比平时精神了好几分。手里端着个粗瓷碗,碗沿还冒着白气,她笑着往街坊手里递:“快尝尝,刚煮的姜糖水,加了点红糖,驱驱寒气!”
沈建国正弯腰把最后一箱电子表搬进门,深蓝色工装裤膝盖处沾了点木屑,却丝毫没影响他脸上的笑意。他直起身时,还特意拍了拍裤腿,目光扫过铺子里整齐的货架 —— 多层格子带小挡板,电子表、肥皂、洗衣粉按类别摆得清清楚楚,连最里面的调料区都贴了沈浩画的简易标签。这一百多平米的门面,从租下来时的破墙裂缝,到现在亮堂堂的模样,每一步都浸着全家人的劲,他心里满是踏实。
沈浩躲在李秀莲怀里,穿了件红色的小棉袄,领口和袖口都缝着一圈软软的白绒,是李秀莲熬夜赶做的。他手里攥着颗裹着透明糖纸的橘子糖,糖纸在阳光下映出彩色的光,小眼睛却不看糖,只好奇地打量着来往的人 —— 今天是 “建国杂货铺” 开业的日子,是他盼了两个月的 “大日子”,连夜里做梦都梦到铺子里挤满了顾客。
“哟,这不是秀莲嘛!穿新衣裳啦!” 张婶拎着个印着碎花的布包,脚步轻快地走过来,身后跟着七八个街坊,有卖菜的王婶、修自行车的刘叔,还有胡同里的李奶奶,都是特意来捧场的。张婶伸手摸了摸李秀莲的衬衫,语气里满是羡慕:“这的确良料子就是好,软和还显精神!咱中街怕是找不出第二件这么好看的衬衫了!”
李秀莲笑着低头,指尖轻轻拂过衬衫的衣角,那布料的顺滑触感让她心里也跟着暖。她低头看了眼怀里的沈浩,声音里满是感慨:“这布料是建国挑的,说开业得穿新的,图个吉利。不过说真的,这铺子能开起来,全靠我儿子。” 她的指尖轻轻蹭过沈浩的小脸蛋,眼神里的温柔快要溢出来,“之前囤粮,他天天指着粮店哭,逼我们多囤,说以后要涨价;后来装修,他用蜡笔画的多层货架图纸,木工师傅都说比单层的能多放一倍货;就连招牌上的小太阳,都是他说要画的 —— 没有小浩,咱哪能从之前那个五十平米的小摊位,换成现在这么大的铺子?”
这话像颗小石子投进热闹的人群,街坊们立刻围了过来。卖菜的王婶凑到沈浩面前,笑着捏了捏他的小脸蛋:“哎哟,这孩子真是个神童!我家那娃三岁时,还只会抱着奶瓶哭呢,你都能帮着爸妈开店了!以后婶子买洗衣粉、买肥皂,肯定只来你家!” 修自行车的刘叔也跟着点头,语气里带着点佩服:“可不是嘛!之前囤粮那阵,我还劝建国‘别冒险,万一砸了咋办’,结果人家听小浩的,赚了一大笔!现在这铺子开得这么气派,真是多亏了这孩子!”
沈浩躲在李秀莲怀里,听着街坊们的夸奖,小脸蛋有点发烫,却还是忍不住悄悄抬头,仔细看着母亲的模样 —— 李秀莲的腰杆挺得笔直,一点都没有弯腰驼背的样子;她的笑容爽朗,眼角虽有淡淡的细纹,却满是骄傲和幸福,连说话的声音都比以前响亮了不少,再也没有从前因为常年劳累而透出的疲惫。
这画面,和沈浩前世记忆里的母亲,判若两人。
前世,母亲为了供他读书,为了给父亲治病,每天天不亮就推着小推车去菜市场摆摊。冬天的风刮得脸生疼,她就裹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露在外面的手冻得通红,却还得忙着称菜、找钱,连呵口气暖手的功夫都没有;夏天的太阳晒得地面发烫,她坐在小马扎上,汗顺着脸颊往下流,后背的衣服湿了一大片,却舍不得买根冰棍,只敢喝自带的凉白开。不到四十岁,她的腰就弯了,常年累出来的风湿让她一到阴雨天就疼得直咧嘴,夜里翻个身都要咬牙忍;手指因为常年泡在冷水里,关节肿得像小萝卜,连攥紧拳头都费劲。
有次他放学回家,看到母亲坐在门槛上,偷偷用拳头捶着腰,眼泪掉在洗得发黄的衣襟上,却还强撑着笑,从口袋里掏出颗用手帕包着的水果糖递给她:“妈没事,就是有点累,你快吃糖,甜着呢。” 那时候的母亲,从来没穿过这么体面的的确良衬衫,从来没挺直过腰杆,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被街坊们围着夸奖,眼里满是幸福的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