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的夏天把县城中心中街烤得发烫,柏油路被晒得软乎乎的,踩上去能留下浅浅的脚印。杂货铺门口的旧吊扇 “吱呀” 转着,吹出来的风都带着热气,蝉在对面的老杨树上拼命叫,像是要把整个夏天的燥热都喊出来。
沈浩蹲在杂货铺角落的 “学习角” 里,手里攥着块橡皮,却没心思写作业 —— 他的新书包被放在桌角,上面绣着的 “县城中心中街” 六个字还鲜亮,可里面的课本却没机会装了。上个月搬家忙昏了头,沈建国和李秀莲忘了县城中心实验小学的报名时间,等想起去的时候,报名早就结束了,只能等明年再上。
“小浩,把这袋洗衣粉递给王婶。” 李秀莲从柜台后探出头,手里还拿着账本,额头上渗着汗,“王婶等着洗衣服呢,别蹲那儿发呆了。”
沈浩应了声,慢吞吞地站起来,把洗衣粉递给柜台前的王婶。王婶接过洗衣粉,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小浩咋没精神?是不是还在想上学的事?明年再上也一样,你这么聪明,肯定一学就会。”
沈浩没说话,又蹲回 “学习角”,眼睛盯着桌角的新书包 —— 这是张奶奶特意给缝的,他本来盼着背着它去实验小学,跟新同学分享自己的画纸,现在却只能放在这儿落灰。
“天太热,喝碗绿豆汤凉快凉快。” 李秀莲端着碗冰镇绿豆汤走过来,放在沈浩面前,“别总想着上学的事,你爸说了,这阵子先在家跟着学认字,等明年上学,肯定跟得上。”
沈浩用勺子搅着绿豆汤,冰凉的甜意顺着喉咙往下滑,心里却还是有点闷。他抬头看向柜台,沈建国正坐在那儿,手里拿着张皱巴巴的报纸,看得津津有味 —— 那是《经济日报》,每次去县城中心邮局进货,沈建国都会买一份,说要看看外面的新鲜事,学人家做生意的法子。
“爸,你看啥呢?” 沈浩凑过去,把下巴搁在柜台上,眼睛盯着报纸上密密麻麻的字。他认识的字不多,只能看见上面有好多黑块块,还有些画着像小旗子似的东西。
沈建国指着报纸上的一块区域,笑着说:“看这个,上海那边开了个证券交易所,去年十二月就开业了,现在开始交易‘老八股’,说是新的生意路子。” 他其实也看不太懂,只知道是城里人买卖东西的新法子,跟他开杂货铺不一样。
沈浩的目光落在 “上海证券交易所” 几个字旁边,突然指着两个特别大的字,声音亮了起来:“爸!这个!买!买!”沈建国愣了愣,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是 “股票” 两个字。他忍不住笑了,伸手揉了揉沈浩的头发:“你这小屁孩,认识俩字就瞎指挥?这股票是城里人玩的玩意儿,咱小县城的人懂啥?再说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钱投进去要是没了,咱杂货铺的货都进不起了,你还想不想吃糖糕了?”
“我不吃糖糕了!” 沈浩一下子急了,从柜台上滑下来,小手死死拽住沈建国的衣角,力道大得不像个 6 岁孩子,“爸!这不是瞎指挥!你忘了之前的事?”
他猛地提起过往:“囤粮票,囤布,开杂货铺,积分换家电,哪一个咱之前都不懂,不是都赚钱啦!”
这些事沈建国当然记得,每次都是沈浩坚持,最后都让家里赚了钱。他被儿子拽得没办法,只能叹着气解释:“之前那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粮票、布能囤着,积分换家电能卖货;这股票不一样,咱家上海也有亲戚买股票,有的赚了,有的赔得连本金都没了,咱不能冒这险。”
“那是他们不懂!” 沈浩的声音拔高了,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 —— 不是装的,是真急。前世的遗憾翻涌上来,他想起自己当年就是这么被 “风险” 吓住,看着别人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却守着小铺子原地踏步,“爸!这‘老八股’不一样!是国家承认的,刚起步肯定能涨!你就信我一次,就一次!”
他开始哭闹,却不是普通小孩撒泼打滚那种 —— 没躺在地上蹬腿,只是拽着父亲的衣角,眼泪大颗大颗地掉,声音带着哭腔却字字清晰:“爸!你想想你每天进货多累!天不亮就骑车去十几里外的批发市场,回来还得搬货、理货,腰都直不起来;你再想想妈,每天缝鞋垫到半夜,手指都扎破了,就是想多攒点钱雇个人看店;要是咱买了股票赚了钱,雇人帮忙,你和妈就不用这么累了!”
杂货铺里的客人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卖包子的张婶放下手里的蒸笼,走过来劝:“建国,小浩这孩子虽然年纪小,但看着不像是瞎闹的,之前要是好几次都帮你赚了钱,你就再打听打听?”
李秀莲也走过来,伸手想把沈浩抱起来,却被孩子躲开了。沈浩看着母亲,眼泪还在掉,却更坚定了:“妈!你也说过,想抽空去看看县城中心的公园,可每天都得守着铺子,连去的时间都没有;要是咱赚了钱开了连锁铺,就能雇人看店,你和爸就能歇一歇,去公园逛逛,再也不用天天守着铺子了!你就劝劝爸,好不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