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的清晨,县城里已经飘起了零星的鞭炮声,年味像刚蒸好的馒头,热气腾腾地裹住了整条街。沈家新院的槐树上,挂了串李秀莲昨天刚买的红灯笼,雪后初晴的阳光照在红纸上,映得院子里暖融融的。沈浩正帮着父亲扫院角的残雪,竹扫帚划过青石板,发出 “唰唰” 的响,远处传来卖糖瓜的吆喝声,“糖瓜粘 —— 祭灶官喽 ——”,勾得人心里发甜。
“小浩,别扫了,进来帮你妈搭把手!” 沈建国的声音从屋里传来,带着点抑制不住的笑意。沈浩放下扫帚,拍了拍手上的雪,刚走到屋门口,就看见八仙桌上摊满了账本和存折,李秀莲正戴着老花镜,手里攥着支铅笔,一笔一划地在纸上算着什么,嘴角翘得老高。
“算啥呢,这么高兴?” 沈浩凑过去,看见纸上列着一串数字:“新房 18 万、杂货铺转让 4 万、老房出售 6 万、股市剩余 12 万”,最后用红笔圈了个 “”,数字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咱家的家底啊!” 李秀莲把铅笔放下,指着那串数字,声音里带着点不敢相信的激动,“你爸刚把存折找出来,一笔一笔核了,不算家里的粮食、家具,光现钱和房子,就有 40 万了!”
沈建国坐在旁边,手里拿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之前的各种单据 —— 杂货铺的转让合同、老房的出售协议、股市的交割单,他把这些纸捋得整整齐齐,笑着说:“当初卖杂货铺那 4 万,你妈还哭了好几回,说舍不得;老房卖 6 万,也是赶巧了,刚好有个外地老板想在那边开厂子,不然最多卖 5 万;股市套现后剩 12 万,没敢再投,都存银行了,利息也够咱平时零花。现在加上这两套新房,咱在县城,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家了。”
“可不是嘛!” 李秀莲拿起账本,翻到 1985 年那一页,上面记着 “玉米糊糊 3 斤、盐 2 两”,字迹都有些模糊了,“那时候咱顿顿喝玉米糊糊,连块糖都舍不得给你买,现在倒好,40 万啊,够咱以前活几辈子了。”
沈浩看着账本上的旧字迹,心里忽然泛起一阵恍惚。他想起 1985 年的冬天,自己还是个裹在破棉袄里的婴儿,躺在漏风的土炕上,母亲整夜抱着他取暖,父亲在煤油灯下缝补破了的棉鞋;想起 1988 年第一次吃到肉,自己把肥肉都夹给母亲,说 “妈你吃,我不爱吃”;想起 1990 年杂货铺开张,自己蹲在柜台前,帮着父亲数零钱,手指冻得通红。那些日子像老电影里的画面,模糊却又清晰,和眼前亮堂的新屋、满桌的账本对比,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发啥呆呢?” 沈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伸手摸了摸他的头,掌心的老茧蹭过沈浩的头发,带着熟悉的温度,“小浩,咱能有今天,多亏了你。以前囤粮票、搞积分,后来劝咱卖铺炒股、买学区房,哪次不是你拿的主意?以后咱家,就靠你了。”
李秀莲也走过来,把一件新织的毛衣递给他,是藏蓝色的,针脚密得很:“以前在胡同里住,条件差,没让你好好上学,现在搬了新家,离实验小学近,开春上学可别落下功课。妈不盼你大富大贵,就盼你能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不用像爸妈这样,一辈子跟苦日子打交道。”
沈浩接过毛衣,指尖碰到柔软的毛线,心里暖烘烘的。他看着父母欣慰的眼神,用力点了点头:“妈,我知道了,我肯定好好上学。”
他没说出口的是,他心里早就有了更长远的规划。他记得前世,90 年代末互联网开始兴起,2000 年后房地产迎来爆发期,县城的房价会在十年内翻好几倍,而互联网更是能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现在家里有 40 万的家底,足够提前布局 —— 可以再留意县城中心的房产,等合适的机会再买一套,以后出租或者升值都划算;还要多关注报纸上的科技新闻,看看有没有互联网相关的苗头,提前了解,将来才能抓住机会。
“对了,” 沈建国忽然想起什么,从铁皮盒里拿出一张纸,“昨天去银行,营业员说现在有个‘定期存款送礼品’的活动,存 10 万送个电饭煲,咱要不要把那 12 万里的 10 万存定期?以后做饭也方便。”
李秀莲看向沈浩,眼神里带着询问:“小浩,你觉得呢?”
沈浩想了想,点头说:“爸,妈,存定期可以,但别存太长时间,存一年就行。说不定以后有更好的机会,能用到钱。” 他知道,一年后县城会有块新的商业区规划,到时候买商铺比存银行划算得多,现在留着点灵活的资金,才能抓住机会。
“行,听你的!” 沈建国把纸叠好,放进铁皮盒,“明天我就去银行办,顺便给你妈买个新的缝纫机,她念叨好长时间了。”
李秀莲笑着捶了他一下:“买那干啥,家里的旧缝纫机还能用呢!” 嘴上这么说,眼里却闪着光,手里的账本翻得更勤了,开始盘算着春节要给沈浩买新衣服,给晓雅家送点年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