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年的最后一天,北方县城被一场厚雪裹得严丝合缝。胡同口的老槐树枝桠上积满了雪,像披了件蓬松的白棉袄,风一吹,雪沫子簌簌往下掉,落在墙根的 “计划生育好” 红色标语上,融成小小的水珠。“小浩小卖部” 的红漆招牌也沾了层薄雪,被门口炭盆里冒的青烟熏得微微化着,炭盆边摆着两双旧棉鞋,鞋帮上的雪还没完全干,是早上邻居张大爷来烤火时落下的。
晚饭刚过,堂屋的方桌上还留着红烧肉的油星子,李秀莲把一本封皮磨白的手写账本摊开,沈建国坐在对面,手里的算盘珠子噼啪作响,算珠碰撞的声音在安静的屋里格外清晰。沈浩蹲在桌角,手里攥着个刚烤好的红薯,红薯皮被炭火烤得焦黑,烫得他时不时换手,眼睛却盯着账本上的数字 —— 那一串串阿拉伯数字旁边,还画着妈妈标志性的小记号:赚了的数字画个小圆圈,花了的画个小叉,像小时候学算术时的涂鸦。
“你看,三月进的草莓味泡泡糖赚了 120 块,六月的唐僧肉卖得最好,净赚 350 块……” 李秀莲用手指着账本,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欢喜,“这一年下来,小卖部总共净赚 块,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 她顿了顿,又翻到前几页,“加上之前存的 22 万、年初买的国债利息 1 万 2,还有你爸夏天炒股赚的 2 万,咱们家总资产刚好 45 万!”
沈建国放下算盘,拿起桌边的 “红塔山” 烟盒,抽出一根却没点,笑着揉了揉沈浩的头:“明年你就考一中了,家里不用你操心生意,只管把学习搞好,想吃啥跟你妈说,年底给你买辆新的二八大杠自行车,上学方便。”
沈浩点点头,嘴里咬着红薯,甜丝丝的薯肉在嘴里散开,心里却在悄悄数着兜里的钱 —— 那是用一块印着黑猫警长的蓝布手绢包着的,里面有暑假帮妈妈理货赚的 50 元、刚才妈妈给的 10 元新年奖励,还有上林晓雅爸爸从乡下回来时塞的 20 元 “学习鼓励金”,总共 80 元。手绢被他揣在棉袄内兜,贴着心口,暖乎乎的。
等爸妈收拾好账本,沈浩裹上那件外婆新做的蓝布棉袄 —— 棉袄领口缝着圈浅灰色的绒,是外婆拆了旧毛衣改的,袖口还特意留了两指宽的余量,说 “明年长高了还能穿”。他又揣上外婆给的热水袋,热水袋是橡胶的,上面印着 “为人民服务” 的字样,是外婆年轻时在街道办上班的奖品,灌了热水后沉甸甸的,揣在兜里像揣了个小暖炉。
悄悄走到院子里,雪还在零星下着,落在石榴树的枯枝上,积成薄薄的一层。沈浩抬头往隔壁晓雅家的窗户看 —— 那扇糊着旧报纸的木窗里,亮着一盏 15 瓦的白炽灯,暖黄的光透过报纸的缝隙漏出来,隐约能看见晓雅低头写作业的影子。昨天放学时,晓雅还跟他说:“语文辅导书快看完了,书店里新到了本《小学作文大全》,要 8 块 5 毛钱,有点贵,我再攒攒零花钱。” 当时他没说话,却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
寒风裹着雪沫子吹在脸上,像小针扎似的,沈浩却不觉得冷。他想起暑假里,妈妈带他去市里的批发市场进货,那是他第一次去那么大的地方 —— 市场门口停满了二八大杠自行车,车把上挂着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卖货的商贩们扯着嗓子喊:“袜子 5 毛一双!作业本 10 本 2 块!” 最热闹的是角落的磁带摊位,摊位前挤满了穿校服的学生,老板是个留着分头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个红色的录音机,正放着刘德华的《真永远》,歌声在嘈杂的市场里格外显眼。
“刘德华新专辑、周华健《朋友》,5 块钱一盒!租的话一天 5 毛,押金 10 块!” 老板一边给学生递磁带,一边麻利地在个旧本子上记着:“三中李丽,租《真永远》,1995 年 7 月 15 号,押金 10 块。” 当时沈浩就站在旁边看,看着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价还价,看着老板手里的钱越来越多,心里悄悄算了笔账:买一盒磁带要 5 块,学生们大多舍不得,租着听更划算,尤其是流行歌曲磁带,一个人租完,还能传给同学接着租,循环着赚。
“要是我自己做磁带租赁生意,肯定能行。” 沈浩小声嘀咕,手指在兜里摸着那包 80 元钱,指尖能摸到纸币上的纹路。他想得更细了:先用 50 元买 10 盒磁带,5 盒流行歌曲(刘德华《真永远》、周华健《朋友》、周慧敏《流言》、张学友《饿狼传说》、黎明《今夜你会不会来》,这些都是班里同学课间常哼的),5 盒英语听力磁带(人教版的,老师说下学期要学);剩下的 30 元留着当备用金,要是有磁带坏了,还能再补;租一天收 5 毛,一盒磁带租 10 次就能回本,要是班里 20 个同学轮流租,一个月下来就能赚 30 多块 —— 够给晓雅买两本《小学作文大全》,还能给外婆买半斤 “恒源祥” 的枣红色毛线,外婆总说 “这种毛线软和,织毛衣显年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