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底的北方县城,第一场寒流来得猝不及防。胡同里的老槐树叶子落得只剩光秃秃的枝桠,风裹着沙尘刮过 “小浩小卖部” 的红招牌,发出 “呜呜” 的响。苏晴裹着李秀莲给她改的蓝布棉袄,站在小卖部门口,望着不远处县一中的方向,手里攥着个快被捏皱的小本子 —— 上面记着晓雅昨天教她的初一数学公式,笔尖还沾着点没洗干净的蓝墨水。
“晴姐,你又在看学校啊?” 沈浩背着书包从外面回来,手里拎着刚买的馒头,“我妈说,今天让王阿姨去一中问问插班的事,说不定能成呢。” 苏晴回头,眼里亮了亮,又很快暗下去:“我妈昨天跟我说,乡下的户口不好转,怕学校不收……” 她攥着小本子的手更紧了,指节都有点发白 —— 自从住到沈家,每天看着沈浩和晓雅背着书包上学,她就盼着自己也能走进一中的教室,不用再对着空本子写公式。
没过多久,王阿姨就低着头从外面回来,眼睛红红的,手里的帆布包被风吹得晃来晃去。“怎么样?学校同意了吗?” 李秀莲赶紧迎上去,递过一杯热水。王阿姨接过水杯,眼泪一下子掉下来:“校长说…… 说没有县城户口,不能插班,就算成绩再好也不行。还说城乡户口不一样,这是规定,改不了……”
苏晴听见这话,手里的小本子 “啪” 地掉在地上,她赶紧捡起来,却不敢抬头看任何人 —— 她想起在乡下上学时,老师总夸她 “作文写得好”,可现在连县城的校门都进不去。沈建国刚从厂里回来,听见王阿姨的哭声,皱着眉坐在板凳上,掏出烟盒却没点:“苏嫂子,你别着急,这事儿我来想想办法。苏师傅是我拜把子兄弟,他的女儿不能没学上,钱的事你不用操心,咱们家还拿得出。”
“可我听乡下的亲戚说,转户口得花不少钱……” 王阿姨抹着眼泪,声音发颤,“哪能让你们这么为晴晴破费,我们娘俩已经够麻烦你们了。” 李秀莲赶紧拉着她的手,语气笃定:“苏嫂子,这话就见外了。晴晴跟小浩、晓雅一样,都是咱们看着长大的孩子,让她能上学比啥都重要。别说这点钱,就是再多,只要能让孩子有学上,咱们也愿意。”
沈浩蹲在苏晴身边,捡起地上的小本子,帮她把皱了的纸页捋平:“晴姐,别担心,我爸肯定能办成。咱们先把小学的毕业证、成绩单找出来,到时候给学校看,证明你成绩好,他们肯定更愿意收你。” 晓雅也从隔壁跑过来,手里拿着个搪瓷盆:“对,晴姐,我帮你洗毕业证,我家有肥皂,洗干净了跟新的一样,到时候给校长看也体面。”
当天下午,沈浩和晓雅就陪着苏晴翻找证件。苏晴的小学毕业证放在一个旧木盒里,外面裹着两层棉布,封面是红色的,印着 “XX 乡中心小学毕业证书”,边角有点磨损,照片上的苏晴扎着羊角辫,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这毕业证有点脏,咱们用温水洗一洗,别把照片泡坏了。” 晓雅端来一盆温水,挤了点肥皂,用软布轻轻擦着毕业证的封面,泡沫顺着指缝流进搪瓷盆里,泛起细细的白泡,像小时候三人一起吹的肥皂泡。
沈浩则帮着整理成绩单 —— 苏晴的成绩单是用毛笔写的,有些字被潮气浸得模糊了,他就用铅笔轻轻描清晰,还特意把 “语文 95 分”“数学 88 分” 的字样描得重一点:“你看,你成绩这么好,到了一中肯定能跟上,到时候咱们三个一起考班级前三。” 苏晴看着他认真描字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刚才的委屈少了大半:“小浩,要是真能上学,我以后天天帮你补数学,你数学总在应用题上丢分,我帮你讲思路。” 沈浩笑着点头:“好啊!那我帮你补语文,你的作文写得好,就是阅读理解总漏点,咱们互相补,肯定都能进步。”
接下来的几天,沈建国每天下班都往外跑,有时带着烟和酒,有时拎着李秀莲做的红烧肉,去拜访以前厂里的老领导、派出所的熟人。每天晚上回来,他的皮鞋上都沾着泥,嗓子也哑了,却总笑着说:“快成了,老张说这周就能把材料递上去,就是得等半个月才能拿户口本。” 李秀莲会提前温好热水,递过毛巾:“别太累了,实在不行明天我跟你一起去,多个人多张嘴,也好说话。”
第五天傍晚,沈建国终于带回了消息:“老张说转户口得花 5000 块,下周三就能拿户口本,到时候直接去学校办插班就行。” 他从公文包掏出一沓崭新的钱,放在桌上 —— 是从家里存款里取的。
“5000 块……” 王阿姨看着桌上的钱,眼圈又红了,伸手想推回去,“这太多了,我…… 我以后慢慢还你们,每个月从我的工钱里扣……” 沈建国赶紧按住她的手:“苏嫂子,你这是干啥?苏师傅在的时候,没少帮咱们家,当年小卖部刚开张,缺本钱,还是苏师傅帮咱们借的钱,这份情咱们还没还呢。这钱不用还,就当是咱们给晴晴的上学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