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 3 月的夜晚,县城胡同里的灯大多熄了,沈家堂屋的窗却还亮着。一盏老旧的台灯悬在八仙桌上方,暖黄的光落在摊开的草稿纸上,把沈浩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映在糊着旧报纸的墙上。煤炉在墙角烧得正旺,偶尔发出 “滋滋” 的声响,混着里屋外婆织毛衣的 “嗡嗡” 声,成了夜里最安稳的调子。
“浩浩,都十一点了,牛奶快凉了。” 李秀莲端着搪瓷杯从厨房出来,杯沿冒着淡淡的热气,“明天还要上学,别熬太晚,眼睛该累了。” 沈浩头也没抬,铅笔在纸上飞快地划着:“妈,我再算会儿,把房价的数理清楚,明天好跟我爸说。” 八仙桌上堆着几张草稿纸,有的写满了数字,有的画着歪歪扭扭的曲线,最上面那张还压着块橡皮 —— 是苏晴上次送他的,印着小太阳图案,磨得边缘都软了。
李秀莲把牛奶放在草稿纸旁边,伸手摸了摸沈浩的头,指尖碰到他微微发烫的耳朵:“别太较真,你爸有他的打算,实在不行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说完便轻手轻脚地回了里屋,生怕打扰他。沈浩看着妈妈的背影消失在门帘后,又低下头盯着纸上的数字 —— 昨天问文具店刘叔时,刘叔说 1995 年县城中心房价才两百出头,1996 年就涨到两百三,1997 年东边新小区开盘直接卖到三百二。他把这些数字按年份列成表格,用铅笔在旁边算涨幅:(230-200)÷200=15%,(320-230)÷230≈39%,虽然算得不算精准,但向上的箭头在纸上格外扎眼。
“要是按 15% 涨,1998 年就该三百六,1999 年四百一……” 沈浩小声念叨,指尖顺着曲线往上画,在顶端圈出 “县一中附近” 几个字。他想起苏晴白天说的 “学区房可能更贵”,又在旁边画了个小星星,备注 “一中周边涨得快”。铅笔尖顿了顿,他又在纸边添上 “晴姐家租房每月 50 元”“晓雅家房子 40 平”—— 上次去晓雅家写作业,挤在小小的堂屋里,连书桌都得跟她弟弟轮着用,要是能买套两室一厅,晓雅家能住得宽敞些,晴姐家也不用总搬家,多好。
不知熬到几点,沈浩趴在桌上睡着了,脸颊蹭到草稿纸,沾了点铅笔灰,手里还攥着那支印着小太阳的橡皮。第二天一早,他被胡同里的吆喝声吵醒,迷迷糊糊睁开眼,就看见晓雅蹲在门口,手里举着两个茶叶蛋,书包上的刘德华钥匙扣晃得叮当响:“沈浩!快起来!晴姐在图书馆等咱们呢,说要帮你查统计年鉴!”
沈浩赶紧揉了揉眼睛,把草稿纸叠好塞进书包 —— 最上面那张预测表的边角被他压得皱巴巴的,却还是小心翼翼地抚平。县图书馆在县城中心,是栋两层的老楼,木质楼梯踩上去 “咯吱” 响,苏晴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着本蓝色封面的书,封面上 “1997 年县城统计年鉴” 几个字印得清清楚楚,书页边缘被翻得有些发毛。
“你们可算来了!” 苏晴抬起头,眼里闪着兴奋的光,伸手把书往中间推了推,“我找到 1995 到 1997 年的房价数据了,跟你记的差不多,年均涨幅真的有 15%!” 她指着表格里的数字:“1995 年县城平均房价 210 元 / 平,1996 年 242 元 / 平,1997 年 278 元 / 平,而且县一中周边更贵,1997 年就涨到 310 元 / 平了,比其他区域高 12%。” 又翻到后面的 “教育配套与房价关联” 部分,指尖划过一行小字:“重点中学周边住房需求旺盛,价格涨幅高于普通区域。”
沈浩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赶紧掏出自己画的表格,跟年鉴上的数据对比:“你看我算的,虽然没这么准,但趋势一样!要是现在买一中附近的房子,以后不仅上学方便,房价还能涨!” 晓雅凑过来,盯着满纸的数字和曲线,虽然不太懂涨幅怎么算,却跟着点头:“晴姐你太厉害了!我昨天回家跟我爸妈说买房的事,我爸妈说‘住得近上学方便’,还说要是咱们买,他们也想凑点钱,跟咱们买隔壁!”
“真的?” 沈浩和苏晴异口同声地问,晓雅用力点头,马尾辫甩得老高:“真的!我妈说现在住的地方离学校远,每天要早起半小时,冬天骑车冻得手都红了。我爸还说,要去问问他单位的同事,看看东边新小区的户型怎么样,有没有朝南的房子。”
沈浩攥着表格,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 —— 有了统计年鉴的官方数据,又有晓雅爸妈的支持,这次跟爸爸说,说不定能成!他把年鉴里的页面和自己的表格一起复印下来(图书馆有台老旧的复印机,五毛钱一张),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书包最里面,仿佛那是能说服爸爸的 “定心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