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园丁小区的槐树叶还没开始泛黄,只是风里多了点清爽的凉意。每天傍晚,小卖部门口的竹席上总会围满街坊 —— 王婶织着毛衣念叨《还珠格格》续集啥时候播,张爷爷就着收音机里的《常回家看看》摇着蒲扇,连隔壁修自行车的老周,也会把工具箱往路边一放,凑过来听大家聊县城里的新鲜事。
沈建国蹲在竹席最边上,手里攥着本卷边的账本,铅笔头在 “房贷 800 元” 那行字上反复划。小卖部加了文具后,每月能多赚百十来块,但算上全家的口粮、沈浩的学习资料钱,还有偶尔给乡下老母亲寄的生活费,账本上的余额总像旱季的河水,刚没过脚踝就又下去了。他抬头瞥了眼对面墙上贴的《县城住房改革通知》,红纸上 “鼓励老房翻新” 的字样格外扎眼 —— 最近总听街坊说谁家又刷了墙、换了水管,可他自己连给小卖部换块新招牌的钱,都得琢磨半天。
“沈叔,您这账本都快被您盯出洞了!” 隔壁的半大孩子二柱蹦过来,手里举着张皱巴巴的磁带封面,“您听没听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我姐刚从市里买回来的,放给您听听?” 沈建国摆了摆手,刚想说话,就看见苏晴背着书包从胡同口走来,校服外套搭在胳膊上,手里拿着县一中的校园地图。
“沈叔叔,您在这儿乘凉呢?” 苏晴走到竹席边。她刚帮高中部的老师搬完办公室,鞋尖还沾着点白灰,“我路过晓雅书屋,林叔叔说您这几天总愁眉苦脸的,是不是小卖部的账不好算?”
沈建国把账本往腿上一放,指了指上面的红笔标注:“还行,就是这点盈利,除了房贷和日常开销,想给沈浩攒点高中的学费都难。你看晓雅家的书屋,现在多红火 —— 昨天我还看见有人从邻村骑自行车来买教辅,林师傅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他说着叹了口气,“我这心里也琢磨着,能不能再做点别的生意,可又不知道做啥好。”
苏晴顺着他的目光看向晓雅书屋,玻璃门里亮着暖黄的灯,晓雅正踮着脚给货架上的《数学全解》摆整齐,林母端着个搪瓷杯,给客人递着凉白开。她突然想起前几天帮老师搬办公室时的情景,眼睛一下子亮了:“沈叔叔,我倒有个主意!前几天我帮高中部的老师搬桌椅,听装修队的李师傅说,最近县城好多老房子都在翻新,还有北边新建的家属楼,装修的人家特别多。可县城里的五金店就两家,都在城那头,他们买个钉子、水管都得骑半个钟头自行车。咱们小区门口不就有间空铺吗?就在晓雅书屋旁边,要是开家五金店,肯定方便街坊和装修队,说不定能赚钱!”
“五金店?” 沈建国猛地直起腰,膝盖 “咔嗒” 响了一声。他想起上个月帮 4 号楼的张奶奶修水管,跑了三条街才在城南的五金店买到合适的 4 分接头,当时张奶奶还抹着眼泪说 “要是小区门口有五金店,我这老太婆也不用麻烦你跑这么远”。“那铺位我知道,以前是卖早点的,姓刘的老板回老家盖房了,空了快俩月了。” 他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竹席印,“走,咱们去看看铺位大小,再问问房东张爷爷租金 —— 张爷爷住 3 号楼,跟我熟,说不定能便宜点。”
苏晴赶紧跟上,还不忘朝着晓雅书屋喊:“沈浩,晓雅,快来!沈叔叔想在小区门口开五金店,咱们一起去参谋参谋!” 话音刚落,就看见沈浩抱着本《初中数学竞赛题》跑出来,晓雅跟在后面,辫子上的红色头绳晃悠悠的,手里还攥着块没吃完的麦芽糖 —— 是林母刚给她的。
“开五金店?” 沈浩停下脚步,手里的书差点掉在地上。他脑子里立刻闪过前世县城五金店的经营模式,但表面上还是装作好奇,“那得进哪些货啊?会不会很麻烦?” 晓雅则凑到苏晴身边,小声问:“五金店是不是卖螺丝刀、钉子的?我爸上次修书架,就缺个小钉子,找了好久才找到。”
四人往空铺走的路上,正好经过胡同口的磁带摊。摊主老李正用个破了角的录音机放着《常回家看看》,磁带转得 “滋滋” 响,摊前摆着任贤齐、那英的磁带,还有几盒《还珠格格》的影视原声带。“沈叔,要不要给娃买盒磁带?” 老李笑着招呼,“这《伤心太平洋》,现在县城的娃都爱听!” 沈建国摆了摆手,心里却想着:等五金店赚了钱,也给沈浩买盒,让他放松放松。
空铺就在晓雅书屋西边,隔着两米宽的过道,门口还贴着以前卖早点的红纸,上面 “油条豆浆” 四个字已经褪色。推开门,一股淡淡的油烟味飘出来 —— 墙上还留着以前炸油条的油污,地面是水泥地,有几处裂缝,不过窗户很大,下午的阳光能照进来,把屋子照得亮堂堂的。“这铺位大约二十平米,” 张爷爷随后也来了,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身上穿的中山装洗得发白,“以前老刘卖早点时,门口还摆过炸锅,现在空着也是空着,你要是租,每月 200 块就行,比外面的铺位便宜 50 块。” 他说着,指了指墙角,“那还有个老木柜,你要是不嫌弃,也能当货架用,我这就叫我儿子来帮你刮墙上的油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