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刚过,园丁小区的槐树枝就光秃秃的,风卷着碎雪沫子往胡同里钻,却吹不散街坊们扎堆聊天的热乎气。沈浩背着书包路过小区门口时,看见中介小张正举着张红色宣传单,围着几个大爷大妈说得热闹,宣传单上 “园丁小区房价 1500 元 /㎡” 的字样,在白雪映衬下格外扎眼。
“沈浩!快来听听!咱们小区房价涨了!” 张大爷看见他,赶紧挥着手喊。他是小区里最早买房的一批人,去年买的时候才 900 元 /㎡,现在听说涨了,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中介小张也凑过来,递了张宣传单:“同学,你家要是想再买房,可得抓紧,现在县城就属咱们小区位置好,离学校近,旁边还有书屋、五金店,以后还得涨!”
沈浩接过宣传单,指尖在 “1500 元 /㎡” 上顿了顿。他清晰记得去年夏天,沈建国和林父一起看房时的场景 —— 当时小区刚开盘,开发商给熟人价 900 元 /㎡,两人合计着买两套 72㎡的两居室,沈家住一套,晓雅家因为书屋在小区门口,也买了隔壁单元的一套。那会儿沈建国还跟沈母商量:“拿出一半积蓄买两套,留着另一半开个小生意,也能应急,不算太冒险。” 现在算下来,每平米涨了 600 元,一套就涨 72×600= 元,两套加起来足足升值了 元,比五金店半年的盈利还多。
“我回家跟我爸说一声。” 沈浩把宣传单叠成小方块塞进书包,脚步轻快地往家跑。路过晓雅书屋时,玻璃门里亮着暖黄的灯,晓雅正趴在柜台上写英语单词,林父拿着张皱巴巴的报纸,上面登着 “县城商品房均价突破 1400 元 /㎡” 的新闻。“沈浩哥,你听说了吗?咱们家房子涨了 4 万多!” 晓雅探出头,辫子上的绒球被风吹得晃了晃,“我爸刚算完,说比他以前在乡下教书一年的工资还多!”
沈浩刚进家门,就看见沈建国坐在客厅的炉子旁,手里捏着张和他一样的宣传单,指尖在价格数字上反复划。炉子里的蜂窝煤烧得通红,上面坐着个搪瓷壶,“咕嘟咕嘟” 冒着白气,壶身上 “劳动最光荣” 的字样都被熏得有点发黑。“爸,您也看到房价涨了?” 沈浩放下书包,凑到炉子边暖手,掌心很快就热了。
“刚听你王婶在门口说的,我还特意去中介那儿问了问,是真的。” 沈建国把宣传单往桌上一放,语气里满是感慨,“去年买的时候 900,现在 1500,咱们这房子涨了 4 万 3 千 2,两套就是 8 万 6 千 4。当初我还想着,拿出一半积蓄买房,留着钱开五金店,算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没想到才一年,房子就涨了这么多,比做小生意还稳当。”
沈浩想起去年买房时的情景 —— 苏晴当时还在准备中考,却特意从晓雅书屋找了份《县城发展规划报》,指着 “城北片区将建设新学校、商业街” 的新闻说:“沈叔叔,咱们小区在城北核心区,以后肯定越来越方便,房子肯定会升值,而且咱们留着积蓄开生意,也不用愁后续开销。” 晓雅也跟着帮腔:“咱们住得近,以后我和沈浩哥上学、苏晴姐回来,都能互相帮着,多好啊。” 他自己则凭着前世的记忆,补充道:“买两套以后有个照应,书屋的货也能放另一套房子里,省得堆在店里占地方。” 现在想来,当时的决定,竟成了家里最稳妥的投资。
“沈叔叔,苏晴姐来了!” 晓雅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伴随着一阵轻快的脚步声。苏晴裹着件红色的棉袄,领口沾着点雪沫子,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高中部的期末复习资料,刚进家门就搓着手哈气:“外面真冷,风刮在脸上跟刀子似的。” 沈母赶紧从炉子上拎下搪瓷壶,倒了杯红糖姜茶递过去:“快喝点暖暖,刚煮好的,放了两块姜,驱寒。”
苏晴接过茶杯,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舒服地叹了口气。看见桌上的宣传单,她眼睛一亮:“叔叔,您也看到房价涨了?我今天从学校回来,听校门口的中介说,咱们小区是县城涨得最快的,因为离一中近,还有书屋、五金店,生活方便,好多家长都想在这儿买房陪读。”
“可不是嘛!” 沈建国拿起茶杯喝了口,语气里满是庆幸,“还是你们三个孩子有眼光。当初我还犹豫,怕拿出一半积蓄买房太冒险,现在倒好,房子涨了 8 万多,五金店也赚了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你看这半年,开了五金店,买了电脑,现在房子又升值,都是托你们的福,住得近互相帮,才能这么顺。”
“叔叔,这不是我们的功劳,是房改政策好,也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苏晴放下茶杯,认真地说,“我听高中部的历史老师说,现在国家在推进城镇化,以后会有更多人来县城生活,房子还会涨。这两套房子不只是升值的钱,更是咱们的保障 —— 不管以后五金店、书屋遇到什么事,住得近,有个固定的家,心里就踏实。而且咱们留着的积蓄,还能用来扩大生意,不用愁没钱周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