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余波还在全球蔓延 —— 县城网吧里的报纸头版,仍印着 “那斯打科指数跌破 1800 点” 的黑体字,网管擦着键盘时总念叨 “听说京城那边有网站倒了,烧钱烧得太急”;而京华大学校园里,教授的选修课上已开始讨论 “中国互联网的破局机会”,苏晴从图书馆借来的《互联网周刊》里,夹着她随手画的 “校园论坛用户增长曲线”,铅笔痕迹还带着点潦草的温度。
县一中的晚自习结束后,沈浩没有直接回晓雅书屋,而是绕到了胡同口那家 “新世纪网吧”。玻璃门上贴着 “拨号上网 2 元 / 小时” 的红色海报,推开时一股混合着泡面味和烟味的热气扑面而来 —— 十几台笨重的 CRT 显示器亮着,屏幕上大多是聊天室或论坛页面,拨号上网的 “滋滋啦啦” 声此起彼伏,像某种时代特有的背景音。
“沈浩,又来查资料啊?” 网管老张头熟稔地递过一张上网卡,“你要的那本《风险投资》,我帮你在藏经阁论坛找着了,存 E 盘里了。” 他知道这个高中生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人来网吧都聊 QQ、玩传奇,沈浩却总查些 “创业”“互联网” 的东西,偶尔还会帮他修修卡住的电脑。
沈浩接过网卡,走到角落里那台贴着 “学生专用” 标签的电脑前坐下。开机画面停留在 Windows 98 的蓝天白云,他双击 “拨号连接”,听着 Modem 发出的 “滴滴嘟嘟” 声,像在跟远方的服务器做某种笨拙的对话。刚登上邮箱,就看到苏晴发来的未读邮件,主题栏写着 “泡沫里的光 —— 给沈浩的互联网思考”,发件时间正是她选修课刚结束的时候。
邮件开头没有寒暄,直接附了张扫描的报纸剪报 ——《中国青年报》的 “互联网观察” 版,标题是《泡沫退去,华国. 还有机会吗?》,苏晴用红笔在旁边批注:“教授说,米国泡沫是因为‘只烧钱不盈利’,但国内不一样,我们已有 1 亿网民的基础,只要找到‘赚钱的路子’,就有机会。”
沈浩的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批注,想起之前去县城图书馆时,看到的《人民日报》报道 ——“国内互联网用户刚突破 1 亿大关,其中学生群体占比超四成”,当时他还特意抄在笔记本上,如今和苏晴的分析对应上,心里突然有了清晰的脉络。
“我上周去听了经济学院的讲座,教授说‘互联网不是泡沫,是未来趋势’。” 邮件里的文字继续往下,带着苏晴特有的理性与温柔,“他举了新浪的例子,虽然现在不赚钱,但新闻资讯的流量是实的;还有家刚起步的网站叫淘宝,说要做‘网上集市’,这其实和你之前在论坛帮商家推广的思路很像 —— 都是‘连接需求’。”
看到 “帮商家推广” 几个字,沈浩忍不住笑了。他想起之前在 “华国少年” 论坛帮晓雅书屋、建国五金店发帖时,每天只能用拨号上网传几张图片,回复要等半小时才能刷新出来,如今想来,那竟是他最早的 “互联网运营” 实践。
“不过风险确实要注意。” 苏晴的笔锋突然一转,字里行间多了点谨慎,“讲座里提到‘风险投资’,说米国很多互联网公司倒在‘钱烧完却没找到盈利模式’,我们以后要是做项目,得先想清楚‘怎么赚钱’—— 比如你之前帮商家推广收服务费,就是很实在的盈利方式,比单纯‘拉流量’靠谱。”
她还附了张自己画的 “风险分析图”:左边是 “高风险领域”(纯概念网站、无盈利模式的项目),右边是 “低风险机会”(实体 + 互联网、精准服务),中间用箭头标着 “我们可以从右边切入”。图的右下角,还画了个小小的星星,旁边写着 “等你考上生物系,咱们可以一起搞个‘校园生物资料共享’的小项目,既用得上你的专业,又能试试互联网模式”。
沈浩盯着那个小星星看了很久,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着。作为带着前世记忆的人,他比谁都清楚互联网浪潮的爆发方向 —— 日后会有平台崛起改变购物方式,会有社交软件重塑人际连接,互联网终将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但他也记得,前世很多人因为不懂 “风险控制”,在浪潮里翻了船,苏晴的提醒,恰好戳中了他心里最在意的点。
“该走了,沈浩,网吧要关门了。” 老张头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沈浩赶紧把邮件里的资料保存到软盘里 —— 那是当时最常用的存储工具,容量只有 1.44MB,他不得不把 “风险分析图” 压缩成低像素图片,才勉强装下。
走出网吧时,胡同里的路灯已经亮了。晓雅正站在建国五金店门口等他,手里攥着个保温袋,里面是沈母刚煮的绿豆汤。“沈浩哥,你怎么才回来?我都等你半小时了。” 她拉着他的袖口,辫子上的小熊发卡蹭过他的胳膊,“是不是又去查资料了?苏晴姐发邮件了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