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胡同还浸在薄凉的雾里,沈浩背着个帆布包走在青石板路上,口罩拉到下巴处,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条 —— 上面是晓雅前一晚写的需求:“青菜两把、豆腐一块、给爸爸带两本高三数学真题、一包中性笔”。雾汽沾在他的睫毛上,化成小小的水珠,他却走得很稳,每一步都踩着熟悉的节奏,像在丈量这段走了无数次的路。
作为带着前世记忆的人,他比谁都清楚疫情期间 “减少外出” 的重要性。前世他曾在物资紧缺时独自排队三小时买口罩,深知独自应对困难的滋味,所以现在,他主动揽下了帮晓雅家捎带生活用品的事,连林父书店急需的教辅和文具,都一并记在纸条上,避免两家人多跑一趟。
走到胡同口的杂货店,老板正戴着两层口罩,用酒精喷壶给门把手消毒。“沈浩,又来帮晓雅家买东西啊?” 老板熟稔地接过纸条,从货架后拿出青菜,“昨天刚进的本地菜,新鲜得很,晓雅妈肯定喜欢。” 他边打包边往书架那边走,“你要的高三数学真题只剩最后两本了,幸好你来得早,再晚就被别的学生买走了,中性笔给你拿最常用的黑色,写起来顺滑。”
沈浩点点头,又补充道:“再给我来袋面粉,晓雅说想吃她妈做的红糖馒头了。” 他记得上周晓雅背书时提过一句 “想念妈妈蒸的红糖馒头,甜丝丝的能提神”,当时没说什么,却默默记在了心里。老板笑着打趣:“你比晓雅爸妈还细心,这孩子真是好福气,有你这么个一起拼高考的伴儿。”
付完钱,沈浩把青菜、豆腐和面粉小心地放进帆布包侧兜,又从内袋掏出个小塑料袋 —— 里面是苏晴昨天寄来的 “高考冲刺笔记”,特意标注了 “给晓雅的语文素材” 和 “给沈浩的生物实验拓展”。他怕笔记被雾打湿,特意用塑料袋裹了两层,这是苏晴托北京的同学转寄的,比平时的快递快了两天,扉页上还贴着张浅粉色的便签:“里面有我整理的作文万能素材,晓雅可以直接用;生物实验部分补了去年的真题,沈浩重点看最后两道题,不懂的咱们晚上视频说。”
走到晓雅家楼下时,院门虚掩着,林母正拿着消毒液喷书店门口的台阶。晓雅书屋的招牌用塑料布盖着,旁边贴着 “线下咨询暂停,答疑电话:XXX-XXXXXXX” 的纸条,字迹是林父的,力透纸背。听到脚步声,林母抬头看到沈浩,赶紧放下喷壶迎过来:“沈浩,这么早就来了?快进来,外面冷,雾大得很。” 她伸手要接帆布包,触到包底硬邦邦的真题册,愣了一下,“这是…… 你叔要的资料?”
“嗯,杂货店最后两本高三数学真题,还有您要的中性笔。” 沈浩把包递给她,又指了指内袋,“晴晴姐寄来的冲刺笔记,昨天刚到的,怕受潮我裹了两层。对了,晓雅说想喝青菜豆腐汤,杂货店的青菜很新鲜,您中午正好能做。”
林母抱着帆布包,手指轻轻摩挲着笔记本的封面 —— 是京华大学的文创本,封面上印着未名湖的剪影,和苏晴之前寄来的照片一模一样。她突然红了眼眶,转身走进厨房,把东西放在案台上,却没立刻收拾青菜,而是靠在门框上,用围裙角擦了擦眼泪:“沈浩啊,你说咱们住得这么近,是不是上辈子修来的缘分?” 她的声音带着点哽咽,“之前疫情一来,书店没人来买教辅,线上答疑电话天天响,你叔忙着整理资料,晓雅又要复习,我天天愁得睡不着,总怕耽误孩子复习进度。现在倒好,你天天帮咱们带东西、带资料,晴晴在那么远的北京,还惦记着晓雅的作文、你的生物实验,寄口罩、寄笔记…… 要是没有你们,咱们家这书店撑不住,晓雅的复习也得乱了套。”
沈浩站在厨房门口,看着林母泛红的眼睛,心里也泛起一阵软。他想起刚认识晓雅时,林父总把最新的教辅先留给他俩,林母会把烤好的红薯偷偷塞给他们,现在遇到难处,这份邻里情反而像熬了很久的糖水,更浓更甜了。“林阿姨,您别这么说,咱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他轻声说,“晴晴姐也常说,等疫情过去,咱们还要一起去北京,到时候晓雅的中文系、我的生物系离得近,您和林叔也可以去书店看看北京的书展,晴晴说京华大学附近有好多旧书店,您肯定喜欢。”
“哎,好,好,都好。” 林母点点头,擦干眼泪,赶紧从柜子里拿出个保温桶,桶盖还冒着热气,“这是早上刚熬的小米粥,你妈胃不好,让她趁热喝,熬了两个钟头,黏糊糊的养胃。你叔还在里屋整理学生的答疑记录呢,晓雅在房间背书,你去喊她,正好一起看看晴晴的笔记,有不懂的先圈出来。”
沈浩走进晓雅的房间时,她正趴在书桌上背语文古诗,面前摊着本《唐诗宋词选》,书页上画满了红圈 —— 是苏晴之前教她的 “重点意象标注法”。她的头发用皮筋松松地扎着,耳边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了半张脸,嘴里小声念叨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用来写亲情……” 听到脚步声,她抬头看到沈浩,眼睛一下子亮了,像星星落进了眼底:“沈浩哥,你来了!晴晴姐的笔记到了吗?我昨天还跟她发消息说作文素材不够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