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 6 月 7 日的晨光,裹着非典后特有的清透,落在园丁小区的青石板路上。沈浩站在自家院门口,手里攥着两支削好的 2B 铅笔 —— 一支是自己的,笔杆上贴了片压平的香樟叶;另一支是给晓雅的,缠了圈浅粉色胶带,是她喜欢的颜色。身后传来沈母的叮嘱:“准考证再检查一遍,口罩揣两个,考场里要是闷得慌就换一个。”
“知道了妈。” 沈浩回头,看见母亲手里还拿着个保温袋,里面是温好的豆浆和鸡蛋,“您别等我们了,中午我们在考场附近的面馆吃就行。”
“那哪行,” 沈母把保温袋塞进他手里,“面馆人多不安全,我和你爸中午过来,就在校门口等你们,热乎的吃着才放心。”
正说着,胡同口传来晓雅的声音,带着点刚睡醒的软糯:“沈浩哥!” 沈浩抬头,看见晓雅背着粉色帆布包跑过来,辫子上的小熊发卡歪了,林母跟在后面,手里拿着瓶免洗消毒液,正快步追上她:“慢点跑,别摔着,准考证还在我这儿呢!”
晓雅停在沈浩面前,胸口微微起伏,眼睛里带着点考前的紧张,却还是先伸手拽了拽他的校服袖口:“沈浩哥,你昨晚没熬夜吧?我两点醒了还看见你家灯亮着。”
“没熬夜,整理了下数学公式。” 沈浩帮她把歪了的发卡扶正,又从口袋里掏出那支缠了粉胶带的铅笔,“给你,削好了,写起来顺手。” 他能感觉到晓雅的指尖碰到他时微微发颤,知道她紧张,故意放轻声音,“别慌,就跟平时模拟考一样,你平时的错题都掌握了,肯定没问题。”
作为带着前世记忆的人,他太清楚高考首日的紧张有多磨人。前世他就是因为语文开考前手抖,作文写得颠三倒四,现在看着晓雅的样子,他刻意把节奏放慢 —— 帮她检查准考证,给她喷免洗消毒液,连走路都故意走在她身侧,让她能随时碰到自己的胳膊。
林父也赶了过来,手里拿着张折叠的纸,是他根据教育局文件整理的 “考场注意事项”,上面用红笔标了 “防疫要求”“答题规范”:“沈浩,晓雅,进考场前记得先洗手消毒,答题卡别折角,有问题及时举手,别自己瞎琢磨。” 他拍了拍沈浩的肩膀,“你们俩在一个考场,互相照应着点,叔和你阿姨中午就在校门口的梧桐树下等你们。”
“嗯!” 晓雅用力点头,伸手接过林父手里的准考证,小心地放进透明文件袋里,又悄悄凑到沈浩身边,声音压得很低:“沈浩哥,咱们等会儿进考场前,再互相加油好不好?”
“好。” 沈浩点头,看着她眼里的光,心里泛起一阵软。前世他独自走进考场时,连个说加油的人都没有,现在有晓雅在身边,连空气都变得踏实。
走到县一中门口时,已经有不少考生和家长了。校门口搭着蓝色的防疫棚,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正逐个给考生测体温,旁边放着消毒喷雾,每个考生进门前都要喷一下手。“36.1℃,正常。” 医护人员给沈浩测完,递来一张绿色的健康卡,“拿着这个,进考场要交。”
晓雅跟在沈浩后面,测体温时紧张得屏住呼吸,直到听见 “正常” 才松了口气。沈浩回头看她,伸手轻轻碰了碰她的手背:“别怕,你看,咱们都好好的。”
进考场教学楼前,两人站在台阶上,晓雅突然伸手攥住沈浩的手腕,眼神格外认真:“沈浩哥,放轻松,正常发挥,晴姐和爸爸都在等我们。” 她的声音带着点发颤,却很坚定,“咱们一定能考上京华,一起去北京找晴姐。”
沈浩反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她掌心的温度:“对,正常发挥就好,我在里面等你,咱们一起交卷。” 他刻意没说 “加油”,却用掌心的力量传递着安心。
进了考场,沈浩找到自己的座位,正好在晓雅斜前方。他回头看了一眼,看见晓雅正对着准考证深呼吸,便朝她比了个 “OK” 的手势,晓雅也跟着笑了,紧张的表情缓和了些。
语文考试铃响时,沈浩先把准考证和健康卡放在桌角,然后翻开试卷。作文题《我们的黄金年代》映入眼帘,他愣了一瞬,随即嘴角扬起 —— 这个题目,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他握着笔,脑海里浮现出无数画面:林父下岗后坐在书店里发呆,父亲帮他联系货源,两家人一起把 “晓雅书屋” 的招牌挂起来;疫情封控时,晓雅趴在窗台上跟他递复习资料,苏晴从北京寄来口罩和笔记,笔记里夹着画着樱花的书签;张大爷帮他们贴答疑纸条,李婶给他们送咸菜…… 这些细碎的、温暖的瞬间,就是他的 “黄金年代”。
他先在草稿纸上列了提纲:开头用 “胡同口的消毒水味还没散,林叔就举着喷壶帮邻居擦门把手” 的场景切入,中间分两段,一段写 “近邻互助”—— 沈母给晓雅带早餐,林母给沈家送咸菜,疫情时一起想办法;一段写 “林叔的重生”—— 从下岗的迷茫到开书店的坚定,再到疫情期间电话答疑的坚持;结尾升华到 “黄金年代不是轰轰烈烈,是身边人的陪伴与支撑”,最后落脚到 “要去北京,把这份温暖延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