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0 日的清晨,天刚亮透没多久,沈家院子里的老槐树就筛下细碎的阳光,落在堂屋的书桌上。桌面被沈母前一晚用抹布擦得锃亮,摊着两张叠得整齐的米黄色纸质表格 —— 那是昨天沈浩和晓雅从县一中领回的 “200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志愿表”,表格边缘印着淡淡的蓝色花纹,右上角贴着一张小纸条,是王老师用红笔写的叮嘱:“7 月 30 日下午 2 点统一到校填报,今日务必在家核对专业代码、征求家长意见,切勿漏填、错填。”
表格旁压着一本浅灰色封面的京华大学专业目录,封皮右下角有一道浅浅的折痕,被透明胶带细细粘过,胶带边缘修剪得整整齐齐 —— 这是苏晴半个月前从北京寄来的,附言页用娟秀的字迹写满了标注,最醒目的是用红笔圈出的两行:“生命科学专业(代码 0),隶属生命科学学院,东区教学楼;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 0),隶属文学院,中区图书馆旁。” 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写着 “姐已核对招生办信息,代码无误,放心填”。
沈浩坐在竹椅上,指尖捏着一支黑色水笔,在 “0” 这串数字上反复摩挲。作为带着前世记忆的人,他比谁都清楚这串数字背后的重量 —— 前世他连高中都没能读完,更别说握着印有 “京华大学” 字样的专业目录,斟酌填报志愿。此刻纸页上淡淡的油墨香混着窗外飘来的桂花糕甜香,让他心里泛起一阵踏实的暖意。他抬头看向坐在对面的晓雅,女孩正把下巴抵在桌沿上,手里的铅笔尖悬在草稿纸上方,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草稿纸上 “汉语言文学” 五个字被她描了一遍又一遍,墨迹都晕开了些。
“沈浩哥,你再帮我对一遍呗?” 晓雅的声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她把草稿纸往沈浩那边推了推,纸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着专业代码、去年录取分数线、扩招比例,“0 没错吧?晴姐标红的就是这个,王老师昨天还特意翻了《2003 年高校招生专业代码手册》,说‘京华文学院这专业今年扩招 15%,代码跟去年一样,没变动’,可我还是怕 —— 万一填错了,是不是就去不了北京了?” 她说着,手指无意识地捏起桌角的一块小橡皮,橡皮边缘都被她捏得变了形。
沈浩接过草稿纸,目光落在那行被反复描摹的字迹上,心里软了下来。他从抽屉里拿出苏晴寄来的专业目录,翻到标红的那一页,指尖点在 “汉语言文学” 那行:“你看,晴姐在代码旁边画了颗小星星,还写了‘文学院去年最低录取分 645,你考 688,超线 43 分,稳得很’。” 他顿了顿,伸手帮晓雅把散落的碎发别到耳后,指尖触到她温热的耳垂,忽然想起高考前某个晚自习,晓雅也是这样紧张地问他数学压轴题,当时他也是这样,一点点帮她拆解难题。“昨天我还跟晴姐视频,她特意问了文学院的师姐,说今年这个专业的名额比去年多 8 个,咱们填了,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晓雅听着,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下来,她咬着下唇笑了笑,拿起铅笔在草稿纸上又写了一遍 “0”,这次字迹比之前舒展了些:“那…… 咱们下午去学校填的时候,要是还有不懂的,能给晴姐打电话吗?我总怕到时候人多吵,慌了神,连‘临时复习点’的事都忘了跟爸妈说。” 她提到 “临时复习点” 时,声音下意识压低了些,眼神飞快地瞟了一眼里屋 —— 沈母正在厨房蒸新的桂花糕,蒸汽把厨房的玻璃蒙上了一层白雾。
“能啊,” 沈浩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屏幕亮起来,显示着苏晴凌晨 6 点发来的短信:“小浩、晓雅,今早 8 点到 10 点我在实验室整理数据,手机调了震动,有任何问题随时打给我,别紧张,姐在呢。” 他把手机递给晓雅,“晴姐特意留了时间等咱们问,下午去学校的时候,我跟你一起走,填完表咱们再一起回胡同,跟爸妈说‘学校老师都核对过了,没问题’,省得他们担心。” 他想起昨天沈母还在厨房跟林母念叨:“住宿舍好啊,有宿管看着,晴晴也在学校,能照应着,别总往外面跑,不安全。” 他们得把 “住宿舍” 的谎圆得更细些,才对得起长辈的牵挂。
正说着,沈母端着一个白瓷盘从厨房走出来,盘子里码着八块切得方方正正的桂花糕,金黄的糕体上撒着一层薄薄的白糖,甜香一下子漫满了整个堂屋。“快尝尝,” 沈母把盘子放在桌上,拿起一块递给晓雅,“你林婶早上天不亮就起来蒸的,说给你们填志愿添点甜气,下午去学校填的时候别空着肚子,容易慌。” 她拿起桌上的专业目录翻了翻,指尖在 “京华大学” 四个字上轻轻摸了摸,眼里满是欣慰,“晴晴这孩子,心细得很,连代码都标红了,还画了小星星,比咱们当爸妈的想得都周到。下午去学校,跟晓雅互相盯着点,填完让王老师再逐字核对一遍,别出岔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黄金年代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