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瑞德,是一个老派的、理想主义的新闻人。他一生都在用自己手中的笔,与黑暗和不公作斗争。他揭露过政客的贪腐,也抨击过黑帮的罪恶,为此,他的报社收到过子弹,他自己也多次受到生命威胁,但他从未退缩过。
但最近,他却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
他敏锐地察觉到,那场针对“环流实验室”的舆论风暴,背后有一只来自华尔街的、看不见的黑手在操纵。但他没有证据。汉德议员的“直播丑闻”,虽然大快人心,却也因为太过离奇,而被官方定性为“技术故障”或“恶作剧”,无法成为法庭上的呈堂证供。
他缺少一个突破口。
就在这时,他接到了那个自称“幽灵”的电话。
在芝加哥河畔的一家不起眼的咖啡馆里,瑞德主编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的、搅动了全城风云的男人。
没有想象中的阴沉和狠戾,眼前的年轻人,温文尔雅,眼神清澈,更像一个大学里的学者,而不是什么黑帮教父。
“瑞德主编,久仰大名。”刘一-丘将一个信封,推到了他的面前。
瑞德打开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叠资料。有摩根财阀与汉德议员的秘密资金往来记录,有他们收买媒体、散播谣言的详细指令,甚至……有他们与军方鹰派势力勾结的初步证据!
每一份资料,都像一颗重磅炸弹!
“这……这些你是从哪里弄到的?”瑞德的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
“上帝的耳朵,无处不在。”刘一-丘微笑着,指了指天空,“而我,恰好能听懂上帝的语言。”
瑞德知道,对方指的是那神乎其技的“巴别塔”系统。他不再追问,因为他明白,对于一个新闻人来说,证据的真实性,远比其来源更重要。
“我需要一个回报。”刘一-丘说道。
“什么?”
“我需要你的笔。”刘一-丘看着他,眼神无比真诚,“我不需要你为我歌功颂德。我只需要你,将真相,原原本本地,告诉所有芝加哥市民。同时,我希望你能为另一位先生,安排一次专访。”
三天后,《芝加哥论坛报》用史无前例的、四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一篇名为《绞索与幽灵:谁在扼杀芝加哥的未来?》的深度调查报道。
报道详细地、有理有据地,揭露了华尔街财阀与无良政客勾结,试图通过金融和舆论手段,绞杀一家本土新兴科技企业的全部内幕。
整个芝加哥,彻底沸腾了!
之前被煽动的愤怒和恐惧,瞬间转化为了对华尔街和无良政客的滔天怒火!
而在这篇报道的最后一版,刊登的,正是对“环流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约翰·巴丁教授的独家专访。
照片上,这位刚刚离开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巨擘,神情儒雅,眼神里充满了对科学的虔诚。
在专访中,巴丁教授没有谈论任何商业和政治斗争。他只是用最朴实、最充满热情的语言,向所有人描绘了一幅未来的画卷。
他谈到了“量子电堆”将如何让每个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小型发电站”,电费将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他谈到了“超计算定义”将如何优化整个城市的交通和工业生产,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他谈到了“环流实验室”的最终理想——探索宇宙,让人类的文明,走向更广阔的星辰。
他就像一个“科学布道者”,用知识和理想,驱散了所有市民心中的阴霾,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在这场专访的最后,记者问他,是什么让他放弃了贝尔实验室优厚的待遇,而选择加入这家名不见经传的、甚至被污蔑为“黑帮企业”的实验室。
巴丁教授沉默了片刻,然后微笑着说了一句,在日后被无数次引用的话。
“因为,贝尔实验室想用科学来赚钱,而‘幽灵’先生,想用科学,来改变世界。我,选择后者。”
这篇文章,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舆论,彻底翻转。
“环流实验室”,从一个邪恶的“黑帮”,变成了一个正在对抗资本巨鳄、为民造福的“科技英雄”。
而刘一丘,那个神秘的“幽灵”,则被蒙上了一层更加传奇的色彩。
约翰·巴丁教授,也因为这次专访,意外地,收获了无数的拥趸和粉丝,成为了芝加哥家喻户晓的“科技偶像”。他自己,也似乎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科学布道”的另一种乐趣和意义。
面对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以及瑞德主编报道中那些无法反驳的证据,伊利诺伊州的议会,不得不“顺应民意”,通过了对联合电力公司的收购案。
“洗白”之路上,最大的两座大山——资本和舆论,被刘一丘用匪夷所思的方式,彻底搬开。
然而,胜利,并非没有代价。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当刘一丘正式签署收购协议,并规划着下一步的发展时,他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被电死,穿越后用电称霸世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被电死,穿越后用电称霸世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