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身时,张凡靠在椅背上小憩。屏幕的光把少年侧脸照得很白。魏武给他盖了一件外套,轻声说:“小心脖子受凉。”
“怕什么。”张凡迷迷糊糊,“我们有‘接力’。”
舱外,海风吹来,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翻动着那一页新写下的“影子之镜”。
— 余波:方法复盘与争论。
第二天上午,船上做了一次短暂但激烈的复盘会。题目只有一个:“我们是否越界?”
“我们写了‘影子’,哪怕是‘标注级’,仍可能被曲解。”一位合规顾问提出担忧。
王启把“法律评估—三条红线”投到屏幕:
1)不入侵:不改变、不影响、不破坏对方设备与环境; 2)可复检:所有‘标注行为’可被第三方在相同条件下重复验证; 3)可回溯:在任何时刻,均可通过‘只读签名’与‘时标’追踪‘谁、何时、做了什么’。
“我们用‘方法’,去记录‘方法’。”何博补充,“如果未来有人质疑,可以把今天的每一步推演给他看,像教科书一样回放。”
“我更担心另一件事。”魏武揉了揉眉心,“对手会学我们。他们也会写‘更干净的影子’。”
“那我们就教他们学‘克制’。”林杰说,“当你把‘终止优先’写在章首,他就只能跟着写。一群人把‘克制’写成习惯,比一个人赢一次漂亮的仗更值钱。”
会后,门户把《影子之镜·方法问答(船上笔记)》发到“只读数据室—公众版”,只有三段:
— 我们如何证明‘不入侵’:把‘功耗—姿态—通信’三项底线公示; — 我们如何避免‘越界’:把‘法律评估—三条红线’公开; — 我们如何接受‘反证’:提供‘复现步骤’与‘对等审视窗口’。
评论区里,有人说“太谨慎”,也有人说“终于有人把正确写清楚了”。
林杰关掉页面,去甲板吹风。远处的海面泛着细碎的亮,像一条无穷无尽的‘日志’,把每一次波动都认真记下。
— 尾声:一封回信。
当晚,“观察员课堂—海上篇(伦敦站)”的报名系统里,那个熟悉的ID再次留言:
“我在课堂上批评过你们。今天,我读完了《影子之镜·方法问答》。我仍保留疑问,但我愿意用你们的方法来质疑——而不是用修辞。我报名第二次课堂。到场。”
林杰看完,笑了笑,回了一句:“欢迎来复现。看台在这边。”
他把手机扣在桌上,朝张凡比了个“睡觉”的手势。船舱灯光一盏盏灭下去,只有海底镜2.0在海底缓慢爬行,像一支铅笔,在看不见的纸上,写下看得见的秩序。
— 船上夜话:小事与大局。
走廊尽头,值夜的厨师老何端着一碗面,“吃点?”
“谢谢。”林杰接过,吹了吹面上的热气。
老何说自己年轻时也出过海,“那会儿没什么‘指南’,看天吃饭,看老船长的脸色。你们现在有‘终止优先’,我看着放心。人活着,才有下一次。”
林杰笑了:“下一次面,也得有厨师。”
— 课堂回声:
第二天,门户收到一封来自“观察员课堂”的长邮件。写信的是一位大学老师:“我曾经在课堂上用你们当‘反面教材’,说‘透明都是作秀’。昨天我把《影子之镜·方法问答》作为课后阅读,学生们分两派辩论。最后,我们决定做一个‘仿真复现’,按照你们公开的‘复现步骤’重放一次。若我们推翻你们,我们会公开我们的‘方法’。若我们没推翻,我们会公开‘我们为什么没推翻’。”
林杰把这封信转发给团队,备注一句:“欢迎来推翻。”
— 完结:计时器。
关灯前,张凡把“复现步骤”的计时器按下,屏幕上跳出一个小小的圆点,开始走动。他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耐心”。
“以后每次复盘,都把‘耐心’摆在第一行。”他在备注里写。
喜欢重回1995:错位人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重回1995:错位人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