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EPC的监管框架尚在艰难的磨合中,“灵能”阶层的崛起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阵痛,而资本,这颗人类社会最敏锐、最冷酷也最富创造力的心脏,已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开始向“意识”这片新大陆进行狂飙突进式的殖民。第二次全球冥想成功后的短短数月内,一场名为“意识科技”(Consciousness Tech, 或C-Tech)的产业革命,如同野火般席卷全球。
从实验室到流水线
南曦的“心灵同步”协议和王大锤的“静寂结晶”材料,尽管核心部分被严格保密,但其衍生出的基础原理和应用思路,成为了无数创业公司和科技巨头的灵感源泉。风险投资像决堤的洪水般涌入这个新兴领域。
新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的名字往往带着“Neuro”、“Sync”、“Mind”、“Aura”、“Resonance”等词汇,业务范围覆盖了从消费级到工业级的各个层面:
· 医疗健康领域:“Synapse Healing”公司推出了基于简化版“生物场共振”的家用理疗仪,宣称能缓解慢性疼痛、加速软组织修复,尽管效果远不如“宁静之泉”行动,但仍一机难求。“Neuro-Regenerate”生物科技公司则专注于利用意识协同优化干细胞分化,试图在器官再生领域取得突破。
· 建筑与材料科学:“Aura-Arch”设计事务所,聘请经过认证的“意识协同工程师”,在建筑设计阶段就模拟未来使用者的意识流动,优化空间布局,以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一家名为“Crystal Weave”的材料公司,则尝试用小规模的意识场引导“静寂结晶”类似物的生长,以期制造出更优异的隔热或隔振材料。
· 娱乐与教育:“MindScape VR”推出了全新的沉浸式游戏,玩家的脑波状态和情绪反应能实时影响游戏剧情和场景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代入感。“Edu-Resonance”平台则开发了用于学校的“集体专注力”课程包,通过引导性冥想和协同任务,提升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
· 农业与环保:有初创公司尝试用经过训练的“意识协调员”,向特定作物投射“健康生长”的意图,并声称能提高产量和抗病性(尽管数据备受争议)。另一些团体则在探索,能否用大规模的集体冥想,来“安抚”局部地区的极端天气模式或改善污染状况。
巨头的布局与“意识经济”的雏形
传统的科技巨头自然不会缺席这场盛宴。“奥米茄科技”(Omega Tech)——一家业务涵盖硬件、软件和云服务的巨头——率先发布了其“Neuro-Link”头戴设备旗舰版。它不仅集成了高精度脑电扫描和生物反馈功能,更内置了经过GCEPC初步审核的“基础意识同步”应用程序,允许小团体用户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简单的意识协同体验。其广告语充满了诱惑:“连接彼此,塑造现实——从你的客厅开始。”
“奥米茄”还宣布建立“全球意识云平台”,旨在为开发者提供构建C-Tech应用的工具和算力支持,试图成为意识科技时代的操作系统。
与此同时,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意识经济”(Consciousness Economy)开始初现雏形。除了直接售卖产品和服务,一些平台开始尝试“注意力/意图力”货币化。用户可以通过参与特定的大规模意识协同项目(例如,为某个环保项目进行集体冥想),来获取平台的代币或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兑换商品或服务。这引发了关于“意识劳动”价值衡量的新讨论,也带来了数据隐私和意识操控的更深层担忧。
繁荣下的泡沫与乱象
狂热必然伴随泡沫。股市上,任何与“意识”概念沾边的公司,无论其技术是否扎实,股价都一路飙升。媒体上充斥着“一夜暴富”的C-Tech创业神话。
乱象也随之而来:
· 伪科学产品泛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毫无科学依据的“意识能量放大器”、“意念增幅水晶”、“开光冥想垫”等产品,利用公众的迷茫和渴望牟利。
· 伦理灰区:一些公司推出“潜意识广告”服务,通过在内容中嵌入特定的意识频率,试图绕过用户的理性防御,影响其消费决策,这引发了巨大的伦理争议。
· 数据与隐私危机:脑波数据、情绪状态、意识活动模式……这些最私密的个人数据被各类设备疯狂采集。如何保护“意识隐私”(Consciousness Privacy),防止这些数据被滥用、泄露或用于意识层面的歧视和操控,成为了GCEPC和立法机构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王大锤团队开发的“心盾”2.0原型虽然有效,但成本高昂,远未到普及阶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神话物理局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神话物理局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