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如同静置于窗台的绿植,在日复一日的阳光雨露(对吴迪和林薇而言,是柴米油盐与彼此陪伴)中,悄然生长,枝叶渐繁。他们的二人世界,在磨合与包容中,达到了一种微妙的、令人舒适的平衡。工作,于他们而言,也褪去了最初可能带有的些许理想主义光环,清晰地定位为一份“养家糊口的活计”。它提供稳定的收入,支撑着房贷、车贷和他们对生活品质不算奢侈的追求,同时也占据着他们每天大部分清醒的时间。没有太多激情澎湃的“事业”感,更多的是责任与习惯,是融入社会庞大机器后一种按部就班的运转。
吴迪依旧在他的代码世界里耕耘,解决 bug,应对需求,像一位熟练的工匠,维护着系统的稳定。偶尔会有技术上的挑战带来短暂的兴奋,但更多的是平淡如水的日常。林薇也在自己的岗位上稳步前行,处理项目,沟通协调,积累着经验与人脉。他们接受这种平凡,甚至开始欣赏这种平凡所带来的稳定感——它意味着可控,意味着他们可以有余力去经营工作之外的那部分生活,那片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小而确幸的天地。
时光就在这种稳定而幸福的节奏中,再次悄无声息地滑过一年。当商场里开始循环播放熟悉的贺岁金曲,当街道两旁的树木挂起闪烁的彩灯,当手机APP开始推送年终总结和抢票攻略时,两人才恍然惊觉,又一年即将走到尽头。
“真快啊,感觉去年过年的事儿还像在眼前。”某个周末,两人一边大扫除准备迎接新年,林薇一边擦拭着窗框,忍不住感叹。
“是啊,”吴迪正费力地挪动沙发,清理下面的积灰,“结婚好像还是昨天的事,这都第二个年头了。”
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恍惚感,夹杂着对过往一年安稳生活的满足,弥漫在心头。他们盘点着这一年的收获:工作平稳,感情融洽,小车依旧可靠地载着他们穿梭于城市,小家也被他们打理得愈发温馨。似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但这份“没有什么不好”,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然而,他们也清楚,随着年关将近,一场比春运人潮更让他们“压力山大”的考验,即将在老家等待着他们。
果然,人还未动身,家族微信群里的“关怀”已经提前升温。妈妈们转发“过年饮食注意,为备孕打好基础”链接的频率明显增高;奶奶会在视频时,戴着老花镜,把脸凑近屏幕,反复念叨:“今年回来,可不能再糊弄我们老太婆咯!”;甚至连平时话不多的林爸爸,也会在和林薇单独通话时,含蓄地提一句:“薇薇啊,有些事情,也该提上日程了,趁年轻。”
与以往在视频里可以借助网络延迟、信号不好、或者用夸张的表情和快速转移话题来搪塞不同,这一次,是面对面的、无法闪避的“围剿”。
车子载着满后备箱的年货和一颗七上八下的心,驶回了熟悉的故乡。鞭炮声、炊烟、邻里热情的招呼,一切熟悉的年味元素依旧,但吴迪和林薇却从中品出了一丝不一样的、带着审视意味的温度。
团圆饭的餐桌,是“主战场”之一。一道道精心烹制的菜肴端上来,热气腾腾,气氛融洽。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题便像精准制导的导弹一样,不可避免地落在了“孩子”这个目标上。
“迪娃,薇薇,你看你们这结婚也一年多了,房子车子都稳定了,工作也还行,是时候考虑要个孩子了吧?”吴迪妈妈夹了一块鸡肉放到林薇碗里,语气温和,眼神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期待。
“是啊,”奶奶立刻接上,放下筷子,目光在两人脸上来回扫视,“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你爸都会满院子跑了。我们年纪大了,就盼着能抱上重孙子,四世同堂,那才叫圆满呢。”
林薇低下头,用筷子拨弄着碗里的米饭,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吴迪赶紧打圆场:“奶奶,妈,这事不急,我们心里有数。”
“有数有数,你们每次都这么说。”姑姑在一旁笑着帮腔,“这有什么好准备的?生孩子就像瓜熟蒂落,时候到了自然就有了。你们再拖下去,薇薇年龄大了,恢复起来就辛苦了。”
林薇家的境况也大同小异。除夕夜在林薇家吃饭,姨妈、舅妈们围坐一起,中心思想高度统一。
“薇薇,不是舅妈说你,女人最好的光阴就那么几年,错过了后悔都来不及。”
“你看你表姐,比你还小一岁,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多热闹!你们俩回家就大眼瞪小眼,多冷清。”
各种“别人家的孩子”案例,各种“为你们好”的苦口婆心,如同密集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吴迪和林薇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试图用工作压力大、经济基础还需夯实来辩解;他们试图用“想过几年二人世界”来争取理解;他们甚至试图用插科打诨、讲述同事家熊孩子的糟心事例来转移焦点。
然而,在家族集体意志和传统观念构筑的铜墙铁壁面前,他们所有的招数都显得苍白无力。长辈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明具备了基本条件,还要“拖延”?在他们看来,结婚生子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情,是人生必须完成的步骤,任何延迟都是对“正轨”的偏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平凡的大多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平凡的大多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