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生活,像被按下了慢放键,每一分每一秒都仿佛被拉长,浸染在消毒水的气息和隐隐的期待与不安之中。单人病房的窗户朝南,阳光能大片地洒进来,驱散了些许医院的清冷,但对于林薇而言,时间的流逝更多地是以胎动的频率、护士查房的间隔以及下一餐饭点的到来为标记。
住进医院,意味着卸下了最后一丝“也许还能在家坚持”的侥幸,真真切切地进入了分娩的倒计时。身体的不便愈发明显,硕大的腹部使得翻身、起身都变得艰难,夜间频繁的起夜更是将睡眠切割得支离破碎。然而,比起身体上的不适,更磨人的是那种悬在半空的等待感,不知道那根弦何时会绷紧,那场“战役”何时会真正打响。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期,家人环绕的支撑,便成了抵御焦虑最坚实的壁垒。
吴迪和林妈妈迅速形成了一套高效且充满温情的“轮值”体系。林妈妈凭借着几十年操持家务练就的利落身手,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她每天清早会赶在吴迪上班前(吴迪在陪产假正式开始前,仍需白天处理一些紧急工作交接)来到医院,带着她在家里精心熬制好的汤羹或清爽小菜。她深知医院食堂的饭菜再好,也总少了那份“家里锅气”,更无法完全贴合孕妇挑剔且多变的胃口。
“薇薇,今天妈给你炖了山药排骨汤,清淡,但营养足。你看你这脸色,得多补补气血。”林妈妈一边将保温桶里的汤倒出来,一边絮叨着,眼神里满是关切。她会看着林薇吃下一些,才稍稍安心,然后又忙着收拾病房,将林薇换下来的衣物整理好带回家清洗,把带来的水果洗好、切好,放在林薇触手可及的地方。
吴迪则主动承担了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夜间陪护。他理由充分且让林妈妈无法拒绝:“妈,您白天来回跑,还要做饭,太辛苦了。晚上必须休息好,才能有精力。我年轻,扛得住,而且薇薇晚上有什么情况,我在旁边也方便。” 他深知岳母年纪大了,连续陪床身体会吃不消,也更明白,在这个关键时期,林薇最需要丈夫的陪伴和力量。
于是,每个夜晚,病房里那张窄小的陪护椅,就成了吴迪的临时床铺。椅子展开后依旧谈不上舒适,翻身都吱呀作响,但对于吴迪而言,能守在林薇身边,听着她或许并不平稳的呼吸,感受着她在暗夜中每一次细微的动作,远比独自在家空悬着一颗心要踏实得多。
夜深人静时,医院走廊的灯光透过门上的玻璃,在病房地板上投下微弱的光晕。林薇常常会因为胎动频繁或尿意而醒来,她一有动静,浅眠的吴迪便会立刻起身,俯身轻声问:“怎么了?要喝水吗?还是想去卫生间?” 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搀扶她起身,为她穿上拖鞋,陪她走到卫生间门口,然后在外面静静等候。整个过程,没有一丝被惊扰睡眠的不耐,只有全然的专注与体贴。
有时候,林薇躺回去后却没了睡意,吴迪也不会立刻回到那张小床上。他会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握着她的手,在黑暗中低声和她说话。聊天的内容天马行空,有时是回忆他们刚买车时周末四处探险的趣事,有时是畅想宝宝出生后,要带他(她)去哪些地方,甚至只是随意点评一下白天来看望的某个亲戚带来的水果特别甜。这些琐碎的话语,像温柔的水流,悄无声息地漫过等待的焦灼,安抚着林薇因为身体不适和未知生产而紧绷的神经。
“吴迪,你说,他(她)会不会很吵?”林薇有一次在凌晨三点突然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迷茫。
吴迪在黑暗中笑了笑,捏了捏她的手:“吵就吵吧,我们的孩子,再吵也认了。到时候我负责哄睡,你负责睡觉。”
林薇被他语气里的认命和宠溺逗笑了,心底那点对育儿辛苦的预想,似乎也淡了些。
林妈妈虽然被吴迪“赶”回家住,但心却一刻也没离开过医院。她每天回到家,也闲不下来,不是琢磨第二天的食谱,就是检查带来的婴儿用品是否齐全,还会给老家的林爸爸打电话,详细汇报林薇当天的情况。在吴迪的坚持下,她终于同意晚上在家好好休息,但条件是手机必须放在枕边,音量调到最大,有任何情况,吴迪必须第一时间通知她。
这份辛苦,吴迪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更加努力地承担起照顾林薇的责任,同时也细心地关照着岳母。他会抢着干病房里的力气活,会在林妈妈带来饭菜时,真诚地夸赞“妈,您的手艺真是没得说,薇薇胃口都好了不少”,会在天气变化时提醒岳母添减衣物。这些细节,林妈妈都感受得到,心里对这个女婿的满意和心疼,也与日俱增。
除了身边人的守护,来自电话线那端的关怀,也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这片守候的港湾。
吴迪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几乎成了林薇病房的“编外成员”。每天固定的时间,吴迪妈妈的电话总会准时响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平凡的大多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平凡的大多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