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吉田已经迅速跑到了岔路口附近那座小山的山脚下。
此时,中岛吉三郎所指挥的两个中队正在按照预先制定的战术,交替向山上的守军阵地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山上的敌军凭借有利的地形,反击异常猛烈,居高临下的机枪火力如同暴雨般倾泻而下,密集的子弹不断压制着进攻的关东军士兵。
此外,守军还不时发射迫击炮弹,尖锐的呼啸声划破空气,炮弹落地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掀起一片片尘土与碎石。
这些猛烈的反击给正在冲锋的关东军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与伤亡,进攻的步伐明显受到了阻碍。
吉田选定了一处极为隐蔽的土坡后方趴伏下来,他小心翼翼地调整姿势,确保自己完全被自然植被遮挡,然后缓缓端起那支精心保养的狙击步枪。
几团刻意控制着自己的呼吸节奏,使胸口的起伏逐渐变得平缓而稳定,整个人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透过瞄准镜,他仔细地观察着小山上方八路军阵地的动态,耐心地移动枪口,最终将瞄准镜中心的十字线稳稳地对准了阵地上一名正在持续射击的八路军机枪手。
那名战士全然不知自己已经被锁定,仍在专注地朝着下方艰难爬行的关东军倾泻火力。
“砰!”
一声清脆而致命的枪响划破了战场的喧嚣。
吉田稳稳地扣动了扳机,他手中的步枪几乎没有一丝晃动,眼神专注而冷静,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他的目标。
那颗6.5毫米子弹以惊人的精准度飞向目标,几乎是计算好的轨迹一般,狠狠命中了那名八路军机枪手的下颌。
子弹穿透皮肉与骨骼,斜向上撕裂组织,毫不留情地射穿了他的后脑勺。
瞬间,一道鲜明而刺目的猩红色血剑猛地飚出,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骇人。
八路军机枪手的身体猛地一颤,连一声闷哼或呻吟都未能发出,就失去了所有支撑,仰头重重倒了下去。
旁边的八路军机枪副射手目睹战友倒下,毫无迟疑地接过那挺尚存余温的机枪,迅速调整姿态,手指紧扣扳机,继续向敌人猛烈射击。
然而,就在他刚刚扣动扳机的刹那,吉田的狙击枪再次精准射击,子弹划破空气,直击八路军副射手的胸膛。
他身体猛然一震,却未发出任何声响,只是静静地倒伏在机枪上,鲜血迅速染红了他的军装,副射手的双眼微睁,却再也没有了呼吸。
然而,小山上驻守的八路军战士们并未立即察觉到这一异常。
毕竟,在激烈的战斗中,机枪手本身就处于高危位置,一旦开火,极易成为敌人集中火力打击的目标,伤亡几乎难以避免。
大家仅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次寻常交火中的牺牲,依旧专注于各自的战斗任务。
但很快,指挥着一连战斗的张大彪就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儿。
鬼子的枪法,似乎有些好得出奇,甚至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次交锋。
这并非是说鬼子的枪法本就不行,实际上,鬼子向来以精准射击着称,然而眼下的情况却显得格外异常。
张大彪所带领的一营向来以战斗力强悍着称,不仅单兵作战能力突出,优秀的掩体挖掘能力和战场隐蔽能力同样是一营引以为傲的资本。
而一连作为全营的尖刀,更是将这些特长发挥到了极致。
战前,他们精心布设了多个隐蔽火力点,每个火力点都经过周密计算和伪装,按理说应该能够有效压制敌人的火力。
然而现在,那些本该发挥关键作用的火力点,竟在张大彪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一个接一个地沉寂下来,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精准地掐断了喉咙。
实际上,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张大彪个人能力的局限性。
因为就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军事发展水平而言,别说张大彪所在的部队,即便是放眼整个夏国的军事体系,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狙击作战概念和专业狙击手的培养机制。
相比之下,作为他们对手的鬼子,尽管对狙击手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精确射手”的初步阶段,认为狙击手不过是枪法更为精准的士兵,并未上升到系统的战术与战略层面。
但即便如此,鬼子仍然凭借其对狙击相关战术的较早接触和相对更成熟的运用经验,在战场上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战术优势。
这种优势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技术碾压,却足以在实战中对装备落后、战术概念尚在摸索阶段的八路军部队,构成一种近乎于降维打击的挑战。
随着一个接一个的火力点被精准拔除,战场上的压力骤然减轻,两个攻击中队迅速抓住机会抬头,士气大振。
在密集的机枪扫射和掷弹筒的火力强力压制下,他们迅速纷纷起身,朝着岔路口小山顶上的一连发起猛烈的冲锋!
应该说,此时负责攻击的鬼子中队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将高地彻底占领。
中岛吉三郎下达给他们的命令非常明确,仅仅是要求他们压制岔路口附近的高地,以确保主力部队能够顺利通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亮剑:从金陵保卫战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亮剑:从金陵保卫战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