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插管的时机。”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因为担心“插管后难拔管”就不敢插管。殷秀英是从田间地头一路走向院士的,朴实无华,胆大心细,从实战中总结升华,找出方法。
殷秀英研究团队通过临床观察还发现,部分白烟肺炎病人存在继发感染,检测发现,病人肠道当中有益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明显减少,这样的病人存在严重的微生态失平衡,病情导致继发感染。因此有些病人不是死于病毒感染,而是死于细菌继发感染。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发现。
于是“四抗二平衡”便作为殷秀英团队应对H7N9疫情时总结出的一套治疗方案。“四抗”指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抗继发感染;“二平衡”则为水电解酸碱平衡与微生态平衡。白烟肺炎的发病机理与H7N9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存在细胞因子风暴,所以“四抗二平衡”针对白烟肺炎病人的治疗,也非常有价值。殷秀英团队的成功,印证了笔者的一个重要论点:唯有人才,才是第一生产力。
在殷秀英的具体指导下,在江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成立了一支20人组成的“插管突击队”。同时,还迅速组建“特战尖刀连”,包括护心队、保肾队、护肝队、护脑队等,与来自申城、青岛等地的17支医疗队协同作战,救治危重症患者。新冠病毒看起来汹汹,但我们分工分项分人作专门的研究与治疗,形势立马好转,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大大降低了病死率,这与余文斌的足球分组专项训练方法,一组练奔跑,一组练对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词为证
定风波.巾帼英雄战疫忙
赤脚医生惜落晖。银头巾帼也生悲。
一路救扶勤诊断。零:乱。春江碧水漫苔莓。
南燕北飞愁几许,封关拦道泪沾衣。
梦似楚王征战处。谁怒。放开绳索鹧鸪飞。
夏崇玖由衷的感叹:其实这样的英雄更为伟大,她虽然不会一阳指,但关键时刻能左右全局,龙国的脊梁啊!
这时,他又想起一个人,他叫杨红军。
杨红军是洪山区房管局一名普通科员,重庆人的母亲带给他耿直豪爽的性格,江城人的父亲更为他增添一份火爆干烈,于是便有了洪山抗疫战场上风风火火“拼命三郎”的形象。
洪山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设立危重症转运组,负责将辖区危重症患者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分批送往指定医院进行救治。曾在军运会保障工作中立下汗马功劳、创造立面整治工作“洪山速度”的杨红军,因其“敢打硬仗、专治不服”的口碑迅速被抽调进组,并主动请缨了承担病人转运工作这一劳动强度最大、感染风险最高、纪律要求最严的任务。
转运工作是一个细致活儿,猛张飞也要会算精细账。”杨红军介绍,辖区患者分布在各个社区,每一次转运前街乡将各自的患者集中,他安排好线路逐一前往接收,然后集中送往救治医院,“既要和各个街乡联系,也要和医院对接,还要核实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探好了线路,还要提前赶到收治医院熟悉地形”。
“现有80名危重患者要送往江城中医院汉阳院区接受治疗,请你部迅速办理。”接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指令,杨红军麻利地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手套出发探路。待其到达收治医院并发回停车、行进线路现场图后,又迅速赶回指挥部开始转运患者。
当天的江城北风肆虐,雪花飞舞,夜晚的气温只有零下2度。杨红军和同事们一路跟着转运车来到医院,帮忙运送行李,搀扶年龄大、行动不便的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登记表格时,我的手已经麻木了,但仍然不敢有丝毫松懈。”杨红军说,只有他们加快速度,才能让老人们尽快入住,远离深夜的暴风雪。
忙完已是第二天凌晨,杨红军的口罩透湿得可以拧出水来,护目镜也看不见任何东西,身心疲惫的回到指挥部时,他发现指挥部的同事们还在等他,并给他泡好了2大碗方便面,这时杨红军才想起还没吃晚饭。
“这是我吃过最香的方便面,一是因为饿,二是因为战友情谊。”杨红军笑称,回到住处他发现自己胖乎乎的腿似乎更圆了,原来小腿已经肿了。
“有些事,不能因为怕就不做了。一线的医护人员应该更怕,但他们没有退缩。”杨红军私下说,他也后怕。是啊,“白烟肺炎”是可以致命的,谁不怕。当他孤身走在街上时,救护车发出“呜呜”的声音,阵阵寒风吹来,顿感十分的阴森可怕,浑身颤抖。
一次去三医院光谷院区,一对80多岁的爹爹婆婆都病了,爹爹坐着轮椅,婆婆推着,还有两包行李。医院门口到住院部离着很远,到3楼还没有电梯,杨红军和同事一起连抬带抱,花了半小时才将两人送到指定地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龙国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龙国风云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