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激辩虽以皇帝李君泽的裁决暂告一段落,但余波并未立刻平息。
京城士林间,关于“实学”与“经义”孰轻孰重的争论愈演愈烈,茶楼酒肆中,持不同观点的士子甚至能为此争得面红耳赤。
然而,这一切的漩涡中心——叶明,却并未过多纠缠于口舌之争,他深知,行动远比言语更有说服力。
几日后的文华殿偏殿,炭火依旧,但气氛与上次的凝重截然不同。
叶明面前摊开着一张巨大的京城布局草图,周廷玉、工部侍郎陈实,以及几位从安阳府紧急调来的精通格物、算学的年轻吏员围在周围。
“陛下已准奏,将皇城西侧原属内府库的一片废弃官邸和空地划拨给我们,用以筹建‘格物院’。”
叶明的手指在图纸上划过,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这里,将是我大庆实学的摇篮,也是未来‘明算科’、‘格物科’乃至技术举荐人才最好的实践和深造之地。”
周廷玉看着图纸,眉头微蹙:“叶兄,地方是不小,但废弃已久,修缮重建,所费不赀啊。户部那边,张尚书那边怕是……”
叶明笑了笑,从袖中取出另一份札子:“经费问题,我已另有筹划。不用户部的钱。我向陛下请了一道恩准,格物院初期可通过‘专利授权’和‘技术合作’的方式,与民间工坊合作,自负盈亏。”
“专利授权?技术合作?”工部侍郎陈实是个实干派,对叶明在安阳的诸多新奇事物早有耳闻,此刻更是好奇。
“正是。”叶明解释道,“比如,格物院研发出一种更高效的织布机图纸,或有价值的矿藏勘探法,便可授权给指定的工坊使用,收取一定的授权费用。”
“或者,格物院以技术入股,与工坊合作生产新式农具、器械,利润分成。如此一来,格物院不仅能自给自足,更能反哺研究,推动民间技艺革新,形成良性循环。”
一位从安阳来的年轻吏员,名叫赵青,眼睛一亮:“大人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格物院便不再是纯粹消耗国库的衙门,而是能生金蛋的母鸡!还能让新技术迅速推广开来,惠及百姓!”
周廷玉抚掌赞叹:“妙啊!既解决了钱的问题,又堵住了那些说我们‘与民争利’或‘徒耗国帑’的嘴。叶兄,思虑周详!”
陈实也连连点头:“此法若成,工部许多积压的难题,或许也能借格物院之力解决。下官定当全力配合!”
“好!”叶明用力一点图纸,“那我们就尽快动工。陈大人,修缮营造之事,就劳烦你工部多费心。赵青,你带人负责规划格物院内部格局,要分出理论研究区、实验工坊、藏书阁、以及学员宿舍……”
就在叶明等人紧锣密鼓地筹划格物院建设时,一封来自北疆安溪县的密信,由顾慎的亲卫快马加鞭送到了叶明手中。
信很短,是顾慎那特有的、带着几分不羁的语气:
“叶明吾兄:见字如面。闻兄于京中掀翻旧醋缸,酸腐之气冲天,弟于北疆亦能嗅到,哈哈!闲话少叙,你离安溪前所嘱‘铁牛’之事,历经波折,幸不辱命,初步成型。”
“此物笨重,难以远行,特遣精通此道的匠作头领张墨,携核心图样与模型入京。此人可信,其才可用,兄可放手用之。盼‘铁牛’在京畿沃野亦能咆孝,助兄一臂之力。慎,手书。”
看完信,叶明心中一阵激动。
几日后,风尘仆仆的张墨在叶明府邸的书房被接见。
他是个四十岁上下的精瘦汉子,双手布满老茧,眼神却炯炯有神,透着匠人特有的专注与执着。
“小人张墨,奉世子之命,特来向叶大人报到。”张墨行礼一丝不苟,声音沉稳。
“张师傅不必多礼,一路辛苦。”叶明亲自扶起他,“世子信中都说了, ‘铁牛’能成,张师傅居功至伟。”
张墨连称不敢,随即从随身携带的一个厚重木箱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大约两只见方的金属模型,以及一叠厚厚的、标注密密麻麻的图纸。
“大人请看,这就是根据您当初留下的构想,我们反复试验改进后的‘一号原型机’模型。”
张墨指着那结构精巧的模型,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它主体是一个密闭锅炉,燃烧炭火将水加热产生蒸汽,蒸汽推动这个汽缸内的活塞做往复运动,再通过这套连杆和曲轴,将往复运动转化为飞轮的旋转运动……”
随着张墨的讲解,叶明仔细观看着模型。虽然比起他记忆中的蒸汽机还显得粗糙和微小,但锅炉、汽缸、活塞、连杆、曲轴、飞轮等核心部件一应俱全,原理完全正确!这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可以对外输出动力的单动式蒸汽机模型!
“它……能持续工作多久?出力如何?”叶明强压着内心的激动问道。
张墨答道:“回大人,在北疆测试时,原型机最大能持续工作半个时辰,可带动一台小型石磨或者鼓风机。问题主要在于密封和锅炉压力,还有这飞轮惯性不足,运行尚不够平稳。但我们已有了几个改进的思路,只是北疆材料和人手有限,世子说,京中资源汇聚,又有大人主持,定能更快完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打造最强边关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打造最强边关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