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上的蝴蝶结与茉莉花
六岁的夏天,我穿着母亲新缝的碎花裙,裙角别着枚粉白的蝴蝶结,被她牵着挤上开往舅舅家的绿皮火车。刚踏上踏板,铁皮车厢特有的铁锈味就混着风扑过来,母亲赶紧把我往怀里拉了拉,怕我被涌来的人潮挤散,另一只手紧紧攥着装满茉莉花茶的搪瓷缸,缸沿还印着半褪的“劳动最光荣”。
车厢里像个热闹的集市,靠窗的奶奶在织毛衣,银线随着手指翻飞;过道里的叔叔捧着搪瓷碗吃泡面,热气裹着香味飘得老远;还有个抱着婴儿的阿姨,正哼着不成调的儿歌。母亲好不容易在三人座的中间挤出位置,我却不肯安分坐着,总惦记着窗外——铁轨旁的白杨树飞快向后跑,像被谁扯着枝桠往后退,偶尔掠过几簇野蔷薇,粉的、白的,晃得人眼睛发亮。
“小丫头,要不要闻闻这个?”斜对面的阿姨突然朝我笑,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布包,打开时,一股清甜的茉莉花香立刻漫开来,里面装着晒干的茉莉花,还放着几颗用玻璃纸包着的奶糖,糖纸上印着小兔子。她捏起一颗递给我:“含着,火车晃着不晕车,这糖还是我女儿攒的,说要给路上遇到的小朋友。”
我把糖含在嘴里,奶香味混着茉莉香漫开时,忽然发现邻座的女孩正盯着我裙角的蝴蝶结。她和我差不多大,梳着齐耳短发,发梢别着朵新鲜的茉莉花,花瓣上还沾着点水珠。“你的蝴蝶结真好看。”她小声说,声音软乎乎的,像刚泡好的茉莉花茶。我立刻拉着她的手,把母亲给的芝麻糖分了她一半,我们俩头挨着头,小声聊起各自要去的地方——她说要去乡下看外婆,我要去舅舅家摘桃子。
火车钻隧道时,车厢突然暗下来,我下意识抓紧了女孩的手,她却笑着从兜里摸出个会发光的塑料星星,一按开关,星星就发出暖黄的光,像把一小块月亮攥在了手里。“你看,这样就不怕黑啦!”她把星星举到我面前,我们俩借着微光,数起车厢顶上的小灯,一盏、两盏、三盏……直到火车钻出隧道,阳光涌进来,她突然指着窗外喊:“快看!是水牛!”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果然看见田埂上有头大水牛,正慢悠悠地甩着尾巴,我们俩笑得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
快到中午时,母亲泡了杯茉莉花茶,茶香飘到女孩那边,她眼睛亮了亮,从包里掏出个小瓷杯:“阿姨,我能跟你换点茶吗?我有外婆做的梅子干。”母亲笑着倒了半杯茶给她,她则抓了把梅子干塞进我手里,酸溜溜的味道混着茶香,比任何零食都好吃。我们俩就着一杯茶、一把梅子干,叽叽喳喳聊到太阳西斜,连母亲说“快到舅舅家了”都没反应过来。
火车进站时,女孩要先下车,她把那只发光的塑料星星塞给我:“这个给你,想我的时候就按一下。”我赶紧解下裙角的蝴蝶结,系在她的发梢上:“这个给你,像不像茉莉花?”她笑着点头,跟着家人走下火车时,还回头朝我挥手,发梢的蝴蝶结随着动作晃啊晃,像只粉白的小蝴蝶。
后来我再也没见过那个发梢别着茉莉花的女孩,也没再坐过那样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可每当闻到茉莉花香,我总会想起那个夏天——车厢里的暖光、甜丝丝的奶糖、会发光的塑料星星,还有系在她发梢的蝴蝶结,像一颗浸了茉莉香的糖,甜了我整个童年的记忆。
绿皮火车,即车体被涂装成绿色的列车,是中国铁路客车的一种 。
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历史沿革
- 老绿皮车:中国第一辆绿皮火车于1936年从美国引入。21型客车是第一代绿皮车,1953年开始生产,1961年停止生产。22型客车是第一代主力车型,1956年开始设计,1959年生产,1994年停止生产,其后续的22A型、22B型等均为改型。1990年代末,绿皮车因速度慢等原因开始被改造和淘汰,2014年7月1日起,中国全面告别传统绿皮火车时代。
- 新绿皮车:2014年10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全路时速160公里以下的普速客车统一更换车体外漆,恢复绿色涂装,包括普客、K字头、T字头、Z字头列车等。2019年1月5日,新型时速160公里的CR200J型复兴号列车上线运营,2024年春运,CR200J-C型列车首次投入使用。
型号分类
- 21型客车:车长mm,以车长定名称。1953年首辆国产21型硬席卧车出品,同年硬座客车座椅形式从2-2改为2-3并定型,它结束了中国铁路客车依赖进口的局面。
- 22型客车:车体总长约22米,构造速度100-120km/h,但实际平均速度不到40km/h。车窗为双扇单层玻璃向上开启样式,隔音和密封效果差,大部分无空调,冬季靠烧锅炉取暖,夏季靠小风扇降温,是20世纪中后期的主型客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那年那时的青春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那年那时的青春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