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囊秘语:红姑娘本草传奇
下卷
第一回 辨草证典明同异 辨证施治验真机
杨慎在蒙自梳理完《绛囊辨》初稿,心中仍有一结:《本草纲目》将酸浆、灯笼草、苦耽分立,虽地域变种或为缘由,但若不能亲见三者实物、验证功效差异,终究难下定论。恰逢深秋,滇西大理府友人来信,言当地霜降后仍有灯笼草可采,且有老医家藏有宋代《本草图经》抄本,或有裨益。杨慎遂收拾行囊,再度踏上寻访之路。
一路西行,越过高黎贡山余脉,大理坝子的秋光渐入眼帘。友人早已在城外等候,引他至城郊的药农家中。药农姓赵,世代采药为生,听闻杨慎来意,便领着他往屋后的山坳走去。“先生要找的三种草,咱这山坳里都有。”赵药农指着坡上一片丛生的草木,“你看那叶形略宽、萼囊偏黄的,是灯笼草;叶窄、囊色青褐、味苦的,是苦耽;而那囊色艳红、果肉饱满的,便是红姑娘,也就是酸浆的变种。”
杨慎俯身细辨,只见灯笼草的萼囊呈淡黄色,质地较薄,浆果偏小,味酸苦;苦耽的萼囊青中带褐,果实干瘪,入口味苦回甘;唯有红姑娘的萼囊深红如绛,浆果橙黄饱满,酸甜多汁。他又对比三者的茎、叶、花,发现茎秆均有柔毛,叶片皆为卵形,花俱是白色五瓣,仅在大小、色泽、性味上略有差异。“如此看来,三者实乃同科同属的变种,因生长环境、土壤气候不同,才衍生出形貌与性味的细微差别。”杨慎抚须叹道,“时珍先生未及细察地域变种之异,故分立条目,实则三者功效同源,皆以清热生津为要,仅在药性强弱上有别。”
次日,赵药农带杨慎拜访当地老医家周先生。周先生年逾七旬,行医五十余载,听闻杨慎考证红姑娘渊源,便取出珍藏的《本草图经》抄本,其中“酸浆”条目下附有图谱,画中草木萼囊红亮,与红姑娘形貌无二,旁注:“酸浆,又名绛囊,生川滇间,囊赤如锦,实酸甜,治喉痹、暑渴,其变种囊黄者为灯笼,味苦者为苦耽,功用相近,性稍烈。”杨慎见此,如获至宝:“此图此注,恰印证了三者同源之说!”
正言谈间,有村民抬着一位病患前来求诊。病患是位中年男子,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喉咙肿痛难忍,连水都难以下咽,已卧床三日。周先生诊脉后道:“此乃热毒壅盛,犯及肺胃,灼伤津液所致的喉痹重症。”他转向杨慎:“升庵先生,听闻你在滇南考察红姑娘药用,不妨一同辨证?”
杨慎上前搭脉,脉象洪数,再看病患咽喉,红肿如炙,舌面红绛少苔,确是热毒伤津之证。“《黄帝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寒苦’,此证需清热生津、利咽消肿,红姑娘恰是对症之药。”杨慎道,“只是单用红姑娘恐药力不足,可配伍金银花、麦冬,增强清热解毒、滋阴润燥之效。”
周先生颔首赞同,随即吩咐弟子取来新鲜红姑娘五十枚,剥取果肉捣汁,加入金银花、麦冬煎好的药汤中,待温后缓缓喂服。又取红姑娘晒干的萼片,与薄荷、桔梗共研细末,吹敷于病患咽喉。如此施治三日,病患咽喉肿痛渐消,已能进食稀粥;七日之后,竟能下床行走,面色也恢复如常。
病患痊愈后,特地登门致谢,问及所用药物,周先生笑道:“救你性命的,便是山野间常见的红姑娘。它虽看似平凡,却藏着清热生津的妙用,这便是民间草药的智慧啊。”杨慎望着窗外随风摇曳的红姑娘,心中愈发坚定:草木之名的演变,藏着地域文化的印记;药用功效的传承,凝聚着百姓实践的结晶。他将《本草图经》的发现与此次病案,一并记入《绛囊辨》,为三者同源之说再添铁证。
第二回 故纸深处寻根脉 病案流传见真章
离开大理,杨慎辗转来到昆明,此处乃滇中重镇,书坊林立,藏书丰富。他听闻云南布政司藏有一部元代《云南志略》,其中“物产篇”或有关于红姑娘的更早记载,便托友人引荐,得以入司查阅。
在积满尘埃的书库中,杨慎终于找到了那部《云南志略》。书页泛黄发脆,字迹却仍清晰,其中写道:“滇南有瓜囊果,囊赤如绛,裹实酸甜,暑月食之解渴,喉痛者煎服立愈,蛮人谓之‘绛囊’,汉人讹为‘姑娘’。”这段记载,比《滇南图经》早了两百余年,明确指出“姑娘”乃“绛囊”之讹,与杨慎的考证不谋而合。
“原来元代便有此说!”杨慎欣喜不已,继续翻阅,竟在书末发现几则附载的医案。其中一则写道:“至元二十三年,昆明大旱,暑热肆虐,民多患暑渴重症,饮水不解,咽喉肿痛。当地土医取瓜囊果捣汁,加蜂蜜饮之,数日即愈,活者甚众。”杨慎细细研读,这则医案中所述症状,与他在清溪村、大理所见的暑热伤津之证如出一辙,而治法也与民间所用一致,足见红姑娘药用之法,在滇南已流传数百年,早于《本草纲目》的记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3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3言情!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