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 年,总参三部《外部监听态势评估报告》指出:“美苏军监听能力已覆盖我国 90% 以上的军用通信频段,传统密码体系面临‘被破解、被定位’的双重风险。”
(二)国内工程的 “多域密码需求”
“两弹一星” 工程的拓展,催生三类全新密码需求,与核试验时期的 “地面静态通信” 形成显着差异:
1. 导弹核武器结合试验的 “弹载加密需求”
1966 年 10 月的 “导弹核武器结合试验”,要求密码设备适配 “高速运动、强振动、电磁脉冲” 的弹载环境:
小型化需求:弹体内部空间有限,加密模块体积需控制在 0.3 立方分米以内,重量不超过 500 克,远小于地面设备(15 公斤);
抗干扰需求:导弹飞行中遭遇的电磁脉冲强度达 50kV/m,需通过特殊屏蔽设计确保密码设备正常工作;
实时性需求:弹地通信延迟需≤0.5 秒,确保指令修正与数据回传的时效性。
2. 核潜艇的 “水下长波通信加密需求”
1968 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水下通信面临 “信号衰减大、传输速率低” 的难题:
低频适配需求:长波通信(3-30kHz)信号带宽窄,需设计 “低速率、高容错” 的加密算法;
隐蔽性需求:避免加密信号的 “特征泄露”(如密钥周期、调制方式),防止敌方通过信号特征定位核潜艇;
长期可靠性需求:设备需在水下 - 20℃至 50℃、压力 10MPa 的环境下连续工作 3 个月无故障。
3. “东方红一号” 的 “星地通信保密需求”
1967 年启动的 “东方红一号” 卫星项目,要求密码保障 “星上测控、数据回传、指令发送” 全流程:
空间环境适配需求:卫星在轨遭遇的宇宙射线、太阳风暴可能导致密码芯片逻辑错误,需设计 “容错编码” 机制;
双向认证需求:地面站需验证卫星身份(防止敌方伪造卫星信号),卫星需验证地面指令合法性(防止恶意指令注入);
低功耗需求:星上密码设备功耗需≤5W,依赖太阳能供电,需优化算法降低运算能耗。
这些新需求倒逼中国密码技术从 “单一场景保障” 向 “多域体系化支撑” 转型,1965 年国防科工局《密码技术发展专题会议纪要》明确提出:“必须打破‘核试验密码模式’的路径依赖,构建适应弹、核、星、潜的全域密码体系。”
(三)技术断供的 “深化危机”
中苏决裂后的技术封锁在 1964 年后进一步加剧:苏联不仅禁止向中国出口任何与密码相关的电子元器件(如新型晶体管、精密电阻),还通过 “华约组织” 阻止东欧国家向中国转移相关技术。1966 年,中国试图从东德进口 “用于密码设备的锗晶体管”,因苏联干预而失败。同时,美国通过 “巴黎统筹委员会” 将 “密码算法设计软件”“信号分析仪器” 等纳入 “绝对禁运清单”,甚至限制相关数学着作的对华出口。
技术断供迫使中国在 “元器件国产化” 基础上,进一步实现 “算法设计、设备研发、标准制定” 的全链条自主化。1967 年,聂荣臻在国防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密码技术的自主化,不能停留在‘能用’,要实现‘好用、耐用、适配多场景’,这是应对余震期挑战的根本出路。”
二、体系化构建:密码技术的 “理论 - 设备 - 制度” 三维突破
面对多域需求与技术封锁,1965-1970 年中国密码学以 “场景牵引、理论先行、设备迭代、制度保障” 为路径,构建起覆盖 “基础理论 - 应用技术 - 工程实践” 的完整体系,实现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布局” 的转变。
(一)理论拓深:从 “序列密码” 到 “多域适配算法体系”
核试验时期的密码理论以 “序列密码” 为主,适配地面语音与电报通信,1964 年后则围绕新场景拓展出三大理论方向,形成 “序列 - 分组 - 公钥雏形” 的多元算法格局。
1. 弹载通信的 “非线性分组密码理论”
针对导弹通信 “短数据、高安全” 的需求,戴宗铎团队 1965 年提出 “SP 网络分组密码” 理论:将 64 位明文分为 8 个 8 位分组,通过 “代换(S 盒)- 置换(P 盒)” 多轮迭代实现加密,每轮迭代引入 “动态 S 盒”(根据密钥实时调整代换规则),抗破译能力较传统序列密码提升 10 倍。该理论突破了苏式 “线性密码” 的局限,1966 年应用于 “导弹核武器结合试验” 的弹载加密模块,在强电磁干扰下仍保持 100% 的加密可靠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译电者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