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礼仪方面,慧能演示 “合十礼” 的标准动作:双手掌根相抵,手指并拢向上,置于胸前,身体微前倾,弯腰幅度约三十度,不可过深或过浅。“见帕木竹巴大师时,需行‘深合十礼’,弯腰四十五度;见其弟子时,行‘浅合十礼’,弯腰二十度。” 慧能逐一纠正僧人的动作,“行礼时目光需平视对方,不可低头或斜视,表情要庄重平和。”
官场礼仪方面,李谦讲解 “拱手礼” 的规范:双手抱拳,左手在外,右手在内,置于胸前,向帕木竹巴行礼时,需配合轻微的点头,不可大声说话。“官员与大师交流时,需称‘大师’或‘国师’,不可直呼其名;回答问题时要简洁明了,不可滔滔不绝,打断大师讲话。”
禁军士兵的礼仪则更侧重站位与动作:迎接时列于禅堂两侧,双手贴于裤缝,目视前方,不可随意转头或交头接耳;大师经过时,需行注目礼,不可低头或回避。孙和带领士兵反复演练,从禅堂门口到座位的路线、站立的姿势,都精确到步数与角度。
训练结束后,萧虎亲自考核:“若大师赠送礼物,该如何回应?” 一名官员答道:“双手接过,行合十礼,说‘多谢大师’,不可单手接礼,也不可立刻打开查看。” 萧虎满意点头:“礼仪是诚意的体现,不可有半点疏忽。”
禅堂论法与迎接仪式的供品,由赵全与寺院僧人共同筹备,分为 “宗教供品”“饮食供品”“赠礼供品” 三类,兼顾中原与吐蕃的习俗。
宗教供品包括:香(沉香、檀香各二十斤,交替燃烧)、花(牡丹、莲花各百朵,牡丹象征中原,莲花象征佛教)、果(苹果、葡萄、核桃各十盘,均为双方常见的水果)、水(用银壶盛取的井水,每日更换三次,确保洁净)。供品摆放按 “香、花、果、水” 的顺序,整齐排列在供桌上,间距一致。
饮食供品考虑到帕木竹巴的吐蕃饮食习惯,准备了酥油茶、糌粑、青稞饼,同时也有中原的素面、馒头、鲜果羹,供其自主选择。酥油茶由吐蕃商队的厨师制作,确保口感醇厚;糌粑选用上等青稞磨制,搭配酥油与白糖;素面则用香菇、木耳、竹笋做浇头,清淡可口。
赠礼供品除了核心的虎纹袈裟,还有配套的佛教用品:和田玉念珠(一百零八颗,颗颗圆润)、紫檀木经盒(刻有 “大手印” 符号)、中原产的松烟墨与宣纸(供抄经使用)。这些礼物分装在三个紫檀木匣中,匣外贴有汉藏双语的标签,注明礼物名称与寓意。
赵全逐一检查供品:“酥油茶需提前煮好,保温在八十度左右,不可过烫或过凉;糌粑要现吃现拌,避免结块;供果需挑选大小均匀、色泽鲜亮的,不可有腐烂或虫蛀。” 寺院僧人补充:“宗教供品每日清晨更换,摆放时需默念祈福语,体现恭敬之心。”
迎接与论法事宜涉及人员众多,萧虎制定了详细的分工清单,明确每个人的职责,确保各司其职、协同配合。
萧虎总负责全局协调,重点对接帕木竹巴与朝廷官员;慧能大师负责宗教礼仪指导与中原高僧的组织;李谦负责官场礼仪与外交沟通;赵全负责物资与饮食供品;孙和负责安全保卫与禁军调度;寺院僧人负责禅堂的日常维护与宗教仪式的辅助。
具体到迎接当天:萧虎与慧能在大报恩寺山门外迎接;李谦引导帕木竹巴进入禅堂;赵全指挥杂役摆放供品与饮食;孙和安排禁军在寺院周边与禅堂内外值守,禁止无关人员靠近;僧人负责引导宾客入座与诵经伴奏。
论法期间,设四名记录员(两名中原僧人、两名熟悉汉藏语的译官),负责记录双方的发言,会后整理成《禅堂论法录》;设两名司仪(一僧一俗),负责控制论法时间与流程,提醒发言顺序;设两名侍应(寺院沙弥),负责为宾客添茶、更换供品,动作需轻缓,不干扰论法。
萧虎在议事会上强调:“分工虽明确,但需相互配合。若遇突发情况,如大师身体不适或礼仪疏漏,需第一时间通报我,不可擅自处理。” 众人齐声应诺,各自领命准备。
十日期限一到,李三娘带着绣工们将完成的虎纹袈裟送到萧虎府中。袈裟展开后,赭黄色的云锦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背部的伏虎栩栩如生,虎眼的金线熠熠生辉,爪下的莲花颗粒饱满,缠枝莲纹环绕领口袖口,整体庄重而不失灵动。
萧虎走上前,轻轻抚摸袈裟的质地,云锦厚实却不笨重,绣线平整,无一处线头外露。他穿上袈裟试了试尺寸,衣长及膝,袖宽适中,既符合佛教袈裟的规制,又便于活动。“伏虎的神态恰到好处,既不失虎威,又显平和,” 萧虎赞道,“李三娘,辛苦你们了,每人赏银十两,绸缎两匹。”
李三娘谢过,补充道:“袈裟内衬的汉藏小字已绣好,用的是‘暗绣’技法,不仔细看不易发现,既藏了心意,又不影响整体美观。我们还在袈裟边缘缝了暗袋,可放置小经卷或念珠,方便携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巴图虎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