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儒者”指信奉儒家学说的学者,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群体。
“八卦”是《易》的基本符号,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相传由伏羲创制。
“文王重之为六十四”指周文王将八卦两两相叠(即“重卦”),形成六十四卦。
“爻辞”是对六十四卦中每一爻(构成卦的基本单位)的解说,相传由周公所作。
“系辞”是对《易》的基本原理、卦爻意义的阐释,相传由孔子所作。
“四圣”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是儒家认定的《易》的传承者,“更”指“经过、经历”,“《经》”即儒家经典,此处特指《易经》。
原文:
目五行家为九流,其亦不思甚矣。岂以五行家专论生旺而昧正理,委天命而弃人事,与易道不合耶?
译文:
(儒者)把五行家归为“九流”(之列),这种做法实在是太缺乏思考了。
难道是因为五行家专门谈论(五行的)生旺(状态)而违背正确的道理,只依赖天命却放弃人为努力,和《易》的道理不契合吗?
注解:
“目……为”是固定结构,译为“把……看作、把……归为”。
“九流”是古代对学术流派的分类,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五行家常归于此)等,后世有时用“九流”指代非核心、非主流的学派,此处含儒者轻视之意。
“生旺”是五行学说中的术语,指五行在不同时间、环境下呈现的生长、旺盛状态,是五行家分析事物的重要概念。
“昧正理”指“违背正确的道理”,“昧”为“昏暗、违背”。
“委天命而弃人事”指“依赖天命(的安排)却放弃人为的努力”,“委”为“依赖、托付”,“人事”指人的主观努力。
原文:
呜呼。干支出自上古,甲子本之羲皇,音象传自黄帝,是数圣人也。岂在文王、周公、孔子后耶?
译文:
唉!天干地支源自上古时期,六十甲子以伏羲为源头,纳音取象的方法从黄帝传承下来,(这些创造者)都是几位圣人啊。
(他们的时代)难道在周文王、周公、孔子之后吗?
注解:
“呜呼”是文言文中的感叹词,译为“唉、啊”,用于表达感慨、惋惜之情。
“羲皇”即伏羲,“皇”是对上古圣王的尊称,“本之羲皇”指“以伏羲为根本源头”。
“音象”即前文提到的“纳音取象”,指将六十甲子与五行对应的方法。
“是数圣人也”是判断句,“是”为“这、这些”,“数”为“几、几个”,强调干支、甲子、纳音的创造者都是圣人。
“岂……耶”是反问句式,译为“难道……吗”,此处通过反问强调干支等文化创造的起源早于文王等儒家圣人。
原文:
若天地开辟,而干支之名不立,则不能错综为甲子。无六十甲子,则不能错综五行。何以纪历成岁?而一年有三百六十日,岁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日有十二时,孰从而明之,孰从而知之。
译文:
如果自从天地开辟以来,天干地支的名称没有确立,就不能将它们交错搭配形成六十甲子。
没有六十甲子,就不能将它们与五行交错对应。
(这样一来)靠什么来记录历法、确定年份呢?
而一年有三百六十天,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三十天,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又能靠谁来弄明白这些,靠谁来知晓这些呢?
注解:
“若”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引出“无干支”的假设情景。
“何以……”是宾语前置句式,译为“靠什么……、用什么……”,此处强调纪历成岁对干支的依赖。
“纪历成岁”指“记录历法、确定年度周期”,是古代农耕社会的重要需求。
“孰从而明之,孰从而知之”中“孰”为“谁”,“从”为“依靠、凭借”,“明”“知”均为“明白、知晓”,通过反问强调干支对明确时间单位的必要性。
原文:
而举世浑浑沌沌,如在洪蒙之中,何以立两间、参三才,而成世界也耶?所以百性日用而不知,终身由之而不察者是矣。
译文:
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会糊里糊涂,就像处在天地未开的混沌状态中。
(这样)靠什么来确立天地之间的秩序、参与天地人三才的运化,从而形成如今的世界呢?
所以百姓每天都在使用(干支纪时)却不知道它的存在,一辈子都依赖它却没有察觉它的作用,就是这个原因啊。
注解:
“浑浑沌沌”形容模糊不清、没有秩序的状态,文中指无干支纪时导致的混乱。
“洪蒙”即“鸿蒙”,指天地未开辟前的混沌状态,是古代神话中的初始情景。
“两间”指天地之间的空间,“立两间”指确立天地间的秩序。
“三才”是古代哲学概念,指天、地、人,“参三才”指人参与到天、地、人的整体运化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命理探源【译注】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命理探源【译注】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