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汉皇宫,寝殿之内。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六月十日。夏日的阳光,本该炽热,却怎么也穿不透这殿内浓得化不开的悲伤与药香。
龙榻之上,昔日纵横天下的汉中王,如今的大汉皇帝刘备,已是油尽灯枯。他那曾经仁厚有神的双目,此刻已然浑浊,气息微弱,面色枯槁,唯有那双眼睛,在看到来人时,偶尔闪过一丝不甘与牵挂。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弥留之际,他强撑着最后一口精神,命内侍急召丞相诸葛亮、镇东将军赵云(章武二年,刘备和孙权在陆瑁的斡旋下,为共同对抗曹魏而再度修好,赵云因此从夷陵调回成都)、以及中都护陆瑁入宫。他环顾四周,心中涌起无尽的遗憾。二弟关羽远在荆州,三弟张飞与太尉庞统,则共同镇守新附的雍凉之地(骠骑将军马超已于章武二年,在故土含笑病逝),他们,终是错过了这最后一面。
宫门轻响,内侍引着三人快步而入。
为首者,羽扇纶巾,一身素服,面容憔悴却眼神依旧清亮,正是丞相诸葛亮。他看着病榻上气若游丝的主公,那颗算尽了天下事的强大内心,此刻,却痛如刀割。
紧随其后的,是一位银甲虽卸、威风不减的老将军赵云。他一生追随,长坂坡单骑救主,汉水畔大破曹军,此刻,看着自己誓死守护的主公即将离去,这位常胜将军的虎目,早已被泪水模糊。
最后一人,青衫儒雅,眉宇间带着几分难掩的忧色,乃是陆瑁。他看着这位将他视为己出,给予他无限信任与荣耀的君王,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心中,是如山般沉重的悲痛。
三人抬头望见榻上枯槁的刘备,心中皆是一沉,疾步上前,跪倒在龙榻之前,哽咽难言。
“陛下……”
刘备缓缓地,转动着眼球,目光,依次从三位他最信任的肱股之臣脸上划过。
刘备微微摆手,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丞相,子龙,子璋,都起来。丞相,坐到朕身边来。”
诸葛亮依言起身,挪至榻边坐下。只觉身侧之人,生命的气息正急速流逝。刘备勉力侧身,枯瘦的手搭在诸葛亮肩上,轻轻拍了拍:“朕三顾茅庐,方得丞相。有卿相助,朕才得以匡复汉室,成此帝业……如今,大限将至,朕……自知之。”
他喘了口气,目光投向殿外:“后事,不得不托付于丞相。禅儿……他,唉……”一声长叹,道尽了担忧。
诸葛亮伏地再拜,泪水潸然:“陛下龙体为重,何出此言!”
刘备却摇了摇头,命内侍传召诸臣,又取来早已备好的纸笔,颤抖着写下遗诏,递给诸葛亮:“朕本想与诸卿……共讨国贼,兴复汉室……奈何,中道而别。太子刘禅,年幼识浅,丞相……务必,教之导之!”
诸葛亮与众臣皆泣不成声,叩拜于地:“臣等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知遇之恩!望陛下善养龙体!”
刘备示意内侍扶起诸葛亮,一手拭去眼角浊泪,另一手紧紧抓住他的手,目光灼灼:“朕,尚有肺腑之言,欲告丞相!”
“陛下请讲!”诸葛亮强忍悲痛。
刘备盯着他,一字一句道:“君之才,胜曹丕十倍,假以时日,必能安邦定国,廓清寰宇。若……若嗣子可辅,便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成都而代之!”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诸葛亮如遭雷击,瞬间汗透重衣,手足无措,猛地拜伏于地,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金砖上,声音嘶哑:“臣!安敢如此!臣必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鲜血自额角渗出,滴落地面。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似欣慰,似决绝。他示意内侍将孔明扶起,复又坐于榻边,随即唤道:“禅儿,永儿,理儿,近前来。”
太子刘禅与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趋步上前,跪在榻前。刘备看着三个儿子,郑重嘱咐:“尔等谨记朕言!朕去之后,你兄弟三人,当视丞相如父,凡事请教,不可有丝毫怠慢!”言罢,命三人同拜诸葛亮。
刘禅等虽年少,亦知事关重大,恭敬叩拜。诸葛亮连忙避开,侧身受了半礼,哽咽道:“臣肝脑涂地,何能报陛下大恩于万一!”
随即,他的目光,又转向了陆瑁。
“子璋……”
“臣在。”陆瑁抬起头,泪水,早已模糊了他的视线。
刘备眼中,是欣慰,是托付,更是一种期盼。
“朕,还有一事相托。”他缓缓地说道,“丞相,主政。而你,主军。”
“朕命你,与丞相,共为辅政大臣!丞相主内,你主外!朕,要你替朕,看着这天下,替朕,看着这大汉的军队!替朕,完成那未竟的,北伐大业!”
“朕,要你答应我!无论将来,发生任何事,你,与丞相,都要同心同德,如一人之身,辅佐后主,兴复汉室!”
“你,可愿意?”
陆瑁重重地,叩首于地,他的声音,因激动与悲伤而颤抖,却字字,都如同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烙印在这座即将失去主人的宫殿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